科技

江苏: 将数字流量变成乡村发展增量


村里的消防报警器、水位监测器等设备产生的数据,实时接入“安全感知一张图”;无需走进蔬菜大棚,利用手机便可进行灌溉、通风、遮阳等操作;5G网络覆盖太湖,在湖心小岛的村民、游客也能获得高清直播、5G+VR等娱乐体验……不久前,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公布“2022年江苏省信息通信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

建设数字乡村,是信息通信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数字乡村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为乡村振兴安上“数字翅膀”,有哪些问题亟待重视?

“信息高速公路”支撑多种应用场景

10个典型案例涉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信息技术应用、乡村数字生态保护、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方向。

我省5G网络已经实现乡级行政区全覆盖,农村地区实现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这些基础设施,是在乡村铺就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提供可能。

张家港经开区的智慧农业平台包括智慧蔬菜、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牧场等6个场景。以智慧蔬菜生产场景为例,在380亩的善港蔬菜基地,有9个连栋大棚和112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大棚中配备多类传感器、高清摄像头、风机和控制器等现代化设施。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智慧农业平台可以动态采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参数,通过视频监控随时掌握作物生长情况,对异常情况发出预警;通过参数设置精准控制施肥,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到70%;通过手机远程进行灌溉、通风、遮阳等操作,节省人力投入。

农业生产因“腾云驾物”而升级,乡村治理也告别“走街串巷”,拥有了智慧大脑。海安市曲塘镇刘圩村建设村域治理指挥平台,集成智慧党建、网格管理、民生诉求、平安乡村等功能。刘圩村党委书记卢星明说,村里有186家企业,常住人口1万多人。村民可以扫“刘圩在线”二维码向平台反映问题,平台实时推送给相应网格员,提高问题处置效率。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数字乡村项目也将乡村数字治理作为一个重要板块,在李巷村打造综合信息管理和智慧旅游平台,配建村级指挥中心、5G+VR直播及导览等智能设施。

常州市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信息化防控系统则发力乡村生态保护。通过布设在江堤的11台云广播,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千里传音”,宣传政策法规,对偷捕行为发出警告。云广播与视频监控的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远程智能化监测,还有一个智能巡逻机器人机动作业,有效减少人工投入。

探索“草芽之上的数字化转型”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咨询专家、《江苏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1)》编制负责人陈慧说,数字乡村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磅文件,2020年10月公布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117个试点地区中,江苏有4个,分别为丰县、张家港市、南京市浦口区、东海县。江苏省级层面以及南京、苏州等设区市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形成自上而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浓郁氛围。当然,这场“草芽之上的数字化转型”中,基层积极探索也十分重要。

本月底,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的智慧乡村平台就要验收。平台由江苏联通、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高新区城乡发展局联合打造,于2021年8月上线试运行。苏州高新区城乡发展局局长陈晓梅告诉记者:“考虑到后期数据汇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因素,我们坚持‘点建面用’,在树山村做一个要素较为齐全的项目,试点成功后逐步在全区推广,这样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可以防止试点多样化造成新的数据孤岛。”

张家港经开区智慧农业平台目前已入库约35万条数据,帮助经开区摸清农业农村工作家底。“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促进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按照‘政府开放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涉农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经开区的智慧农业平台,促进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张家港经开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广益认为,“建设智慧农业平台确实投入较高,但不能只算眼前的账,而是要算长远的大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费使用平台,切实感受到智慧农业的魅力,从而转变观念,自觉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可以提升全区农业的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要“心中有数”也要“目中有人”

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如何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注入新动能,将数字流量变成发展增量?

7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成立,南京邮电大学数字乡村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敢是研究组成员之一。李敢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既要“心中有数”,也要“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数字乡村建设要面向乡村的主体,包括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二是要重视乡村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依据主体的职业、教育程度、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对乡村主体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策略,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数字化素养。在“目中有人”的前提下,数字乡村应该与“乡村本色”相结合,深入发掘乡村特色、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方案。

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院长余德贵调研发现,数字乡村虽然多点开花,但还处于发展初期,一些建设项目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共性问题:一是忽视公众参与,更多立足于地方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导致数字乡村项目基本成为一个为地方政府决策、调度服务的乡村电子政务平台,甚至就是一个接待外界参观的展示窗口,而不是村民、企业、农场等主体积极参与的生态系统;二是聚焦于解决当前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缺少有一定前瞻性的建设目标和路径设计,使今后的发展受限。

余德贵提醒,“数字乡村项目,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资金投入比较大,后续可能出现维护经费不足问题。如果没有多方共同参与,项目是难以持续的。”陈慧也建议,尽快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源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力量,让市场广泛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2022-08-16 】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