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晓宇
ChatGPT最近火爆网络,仅凭两个月就获得了1亿用户,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掀起了投资界和社交网络的热潮。相比而言,Tiktok达到这一目标用了9个月。
目前包括微软、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聊天软件,百度也于近日推出了“文心一言”,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它在文学、商业、数理推理等方面的多模态表现。相比于Chatgpt,文心一言是更符合中国市场环境的产物。实际上文心一言目前还很不完美,需要在更多用户的参与下逐渐完善。相信中国的商界精英们能够尽快赶上Chatgpt的脚步。
目前,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有强大的需求,生成式AI赛道已经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化发展的方向。美国信息技术研究公司Gartner曾预测,2025年,生成式AI产生的数据将提升至整个互联网的10%。科技公司 Narrative Science的创始人认为,2030年时,AI会辅助完成九成以上的新闻写作。
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AI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人工智能是危机也是机遇
与互联网产业相比,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期与成熟期来得较晚,但是在资本和社会期望的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自2015年开始,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技术层面也在不断创新。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剧烈冲击。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要随自动化的实现而消失。人类的许多工作是机械的重复,比如会计师核算千篇一律的账目,工厂工人大量重复着同一种生产流程的工作,而这恰恰是计算机最擅长的事。只需要将代码输入计算机的执行窗口,便能以高于人类的速度和准确度执行。
人工智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失业的危险信号,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机会。
人工智能同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一样,会带来生产力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而千篇一律的工种被消灭,更富个性化的职业又会被创造出来。比如利用人工智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其运用到金融领域,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库来进行临床诊断……人工智能甚至能够打破行业间的壁垒,发展新的产业链或商业模式。
在中国,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缺口相当巨大。2019年7月,华为以100万元-200万元的高薪招聘8位应届生博士,而这8位博士均来自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方向。即使很多企业斥巨资招聘人才,仍是难以填补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千万缺口。
智联招聘《十大前沿数字技术人才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人工智能招聘规模同比增长45.5%,云原生、边缘计算两项“超前”技术增速分别为39.3%、28.3%。与此同时,岗位工资持续走高。2023年春节后第一周,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平均招聘薪酬排名第一,达到14042元/月。高薪职业中,排名前两位的职业均与人工智能强相关,芯片工程师薪酬为25695元/月,排名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师人才平均招聘薪酬为21585元/月,排名第二。
人工智能像把双刃剑,既带来生产力的变革,又封杀了诸多传统的就业机会。
同时,人工智能承载着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萧条期的期盼。
人工智能带领我们走出经济萧条期
经济周期决定人生财富,我们听过一句话叫“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理论”是以科学技术为驱动,40-60年的长经济周期。在60年的长周期上,康波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回升四个阶段,以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为起点,经济进入20年左右的繁荣期,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优化,经济快速发展;接着进入5-10年的衰退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衰退期之后的10年是萧条期,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最后进入10年左右的回升期,孕育下一次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
从1991年开始,全球经济步入第五轮康波周期中,以信息技术为标志性技术创新。2007年至今,全球处于第五波的衰退期和萧条期之间,正在酝酿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将带动全球经济走出第五次康波的萧条期。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胡润中国500强》分布最集中的前四大行业,分别是医疗健康(65家)、能源(50)、工业产品(41)、半导体(32),合计占比近三分之一,均与先进制造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兴产业”涵盖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房地产、零售等传统行业则“遇冷”。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可能是未来新的财富浪潮。改革开放40多年间,中国至少发生过三次财富洗牌,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诞生第一批民营企业家;21世纪初,成就了资本和房地产大佬;目前第三次财富洗牌正在发生,是新投资思维对旧思维的一次洗牌。综合各大研究机构分析,未来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与国资、与地方政府深度结合是趋势。
人工智能与国资、地方政府的融合:新基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倪光南表示,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新基建是我们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当前,各行各业都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倪光南指出在“十四五”期间,新基建的直接投资就能达到大约人民币10万亿元,比如5G要2.5万亿元,特高压要0.5万亿元,数据中心1.5万亿元,人工智能2200亿元等。相应的,新基建还将带动间接投资,经测算的数据是17万亿元。那么由新基建带来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总量接近30万亿元 。
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认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特别是在推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新基建可以为“双碳”目标达成提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碳减排中面临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问题。
从短期来看,基建、新基建能够快速拉动国内投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贡献力量。从长期来看,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新技术、新产业。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大量投资机会、创业机会,也创造了许多造富的机会。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扩大基建,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侧重点。地方政府会更好地利用政信金融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建设,将新老基建项目未来的收益权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融来的资金作为资本金,并鼓励相关项目通过产业基金等各种方式筹集资本金。
政信金融模式有利于打破区域、行业封锁,为民营企业进入基础建设等领域提供了通道。政信金融通过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打破了以往国企垄断基建的局面。
以政信金融模式投资新基建蕴藏机会
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新基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机会。
首先,新基建项目的建设需要长时间的投资和持续的资金支持,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持有这些项目来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其次,新基建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5G网络、智慧交通、新能源等等,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多个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再次,新基建项目的投资规模通常较大,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新基建项目来实现资产配置的多样化。此外,由于新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也会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和成本。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可以通过投资新基建项目来支持经济发展,分享时代发展的红利。
新基建需要大量的融资,利用政信金融模式,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新基建项目,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政信金融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利用政府信用进行融资建设,将这些资金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绿色能源、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在完成地方建设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地方百姓,也将新基建的利润分享给投资人,达到地方政府、百姓和投资人三方共赢。
总体来看,在中国推动经济转型,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人工智能带来发展新局面的当下,新基建和政信金融将共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创新的发展。加快推进新基建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阶段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的有力工具,能够助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何晓宇: 政信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证监会首批成员、资深证券金融专家,著有《财富之争》、《互联网金融逻辑》、《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等多部金融作品,主编《新共赢生态》、《新时代金矿》、《政信金融业教程》,在金融证券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接受德新社、朝日新闻、证券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