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12日哈尔滨讯(朱淑英)10月12日在哈尔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哈尔滨市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一步明晰了重点领域的科技改革任务,他们将强化科技改革任务落实,重点谋划推进环哈工大、环哈工程、环黑科大、环哈兽研4个生态圈建设,积极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据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刚介绍,哈尔滨市将建立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市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近期,哈尔滨将召开哈尔滨市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工作。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将发挥好市委科技委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履行好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等职责,加强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和谋划,集中全市力量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难点问题,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围绕科技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科研诚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性文件,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中央引导地方、自筹经费项目等科技专项,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下一步,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将积极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计划体系,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出题,项目遴选突出产业发展导向,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据杜刚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市还不断深化市校合作,与哈工大、哈工程等校所携手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圈,争取获批储能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国家级平台,每年就地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下一步,哈尔滨科学技术局将做好“省创新发展60条”“市人才新政30条”等政策落实,加快建设哈大齐自创区哈尔滨片区、创新创业生态圈,聚焦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加快改革创新。围绕成果供给端,探索开展校所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围绕成果承接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校企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牵引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围绕转化服务端,加快科技大市场市场化运营,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修宽
据了解,哈尔滨市重点谋划的环哈工大、环哈工程、环黑科大、环哈兽研4个生态圈,被列入黑龙江省首批启动建设的7个生态圈之中。2023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印发了《环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等4个生态圈建设方案,正式启动4个生态圈建设,成立了由哈尔滨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属地区政府联合相关高校院所分别成立了各生态圈领导小组,全市形成了市校区协调联动、共同推进生态圈建设的工作局面。截至目前,4个生态圈共集聚各类企业13408家、创新平台275个、高层次人才1565人,转化成果1080项。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修宽介绍说,环哈工大生态圈围绕航空航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产业,集聚各类企业6522家、创新平台138个、高层次人才1078人,转化成果559项。哈工大先研院市人力资源中心1号楼办公场地正式启用,可承载1000余人办公,联合飞机、星网动力等21家企业签约入驻,星网动力研发生产的霍尔电推进系统为我国低轨互联网星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相关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储备新一代智能变色舷窗等重点创业项目40余个。环哈工程生态圈围绕海洋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各类企业5654家、创新平台66个、高层次人才355人,转化成果342项。由哈工程、道外区政府、哈创投、红旗城集团共建的环哈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投用,首批拟入驻海探智造、声智科技等企业和项目16个。依托大学科技园,新生成哈船数据、哈船声科等企业22家,哈船声科技术团队研发的深海高精度水声定位导航及水声通信组网相关技术装备,为我国第三代载人潜水器提供高精度声学定位导航服务,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黑科技生态圈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安全应急等产业,集聚各类企业456家、创新平台13个、高层次人才40人,转化成果34项。依托大学科技园,新生成科矿通防、煤科智控等企业28家。总投资1.38亿元的“碳谷大厦”年底前将投入使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环哈兽研生态圈围绕动物健康、生命健康、生物安全等产业,集聚各类企业776家、创新平台58个、高层次人才92人,转化成果145项。哈兽研恩维生物新型动物疫苗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2026年正式投产,将填补国内动物用核酸疫苗空白。
未来,哈尔滨市将深入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将生态圈打造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策源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战新产业集聚地,为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