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塞罕坝机械林场科技赋能“二次创业” 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科技赋能推动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 林树国摄

中经联播讯(通讯员/王铁军 李秋金)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委倪岳峰书记两次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并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坚决贯彻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把提升塞罕坝机械林场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工作来抓,科技赋能“二次创业”,一批批林草科学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一项项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得到应用推广,林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


施森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有效稳定生态系统 王铁军摄

科技驱动发展森林经营水平全面提升

牢固树立科研为林业生产服务理念,主研实施云杉林高效经营、华北落叶松混交与近自然经营等课题10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依托各类科研成果支撑,总结形成了“高、多、优、促”人工林全周期均质化经营技术和天然林次生林正向演替经营线,构建了同质化森林景观改造、人工异龄复层林经营等5种森林经营模式。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保护区人工林生态抚育等近40万亩次,增加混交林4.6万亩,全场混交林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25.4%,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高。《塞罕坝高寒脆弱区森林重建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新时代塞罕坝务林人”作为全国国有林场唯一班组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森林质量提升同时带动固碳能力增强,开发了河北省天然次生林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编制了符合林木生长规律的碳汇能力提升方案,核算225.1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累计实现碳汇产品价值转化1013.2万元,绿树变活钱,“碳库”变“钱库”,拓展了"两山"转化路径。

示范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积极引进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成果,专题实施《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效经营技术示范推广》等5个技术推广项目,培训科技人员3700人次,系统建设推广技术11项,建成科技示范林3500亩,示范推广面积7.5万亩,有效提升了森林生产力,促进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发挥,引领带动了区域森林经营发展。加强传统森林经验总结和经营成果展示,发布了《蒙古栎低效次生林转化经营技术规程》等6项地方技术标准,立项《短鞘槌缘叶蜂监测预报技术规程》编制任务,以科技标准化支撑服务地方国土绿化。与河北农业大学联合编制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样板在全国推广应用。举办林草技术示范推广宣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受众1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林农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

旋笛谐振式发声系统具有监测预警、声波增雨、防控雨凇等功能

创新技术保障资源安全防线持续筑牢

全面提高森林火灾技防水平。建成了林火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雷电预警监测、红外探火雷达、火灾预防与扑救指挥、视讯调度等6套系统,集成智慧指挥中心综合管理平台,并融合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空中侦察和“塞罕坝乐山巡”网格巡护管理APP等,形成了人员、车辆、装备、物资、设施管理“一张图”,天空地一体化预警监测体系日趋完善,林火监测覆盖率达100%。实施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成立了雷击火监测预警塞罕坝中心站,实现了雷电、气象等实时协同感知,自投入使用以来,雷电信息全部精准监测,对火情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发挥了关键作用。着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极端气候应急项目建设,建成了强声波极端天气减灾试验基地,试验有效区域达80公里以上,降水量比例较周边增加30%以上。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建立30个智能监测站,应用直升机、无人机防治手段,形成物联网与人工互补的全覆盖有害生物监测网络、航空与人工相补充的防治网络,进一步提升了有害生物预测精度和综合防治效果。

集森林监测、防火监控、远程指挥于一体的智慧平台 董常春摄

信息手段赋智慧林场建设稳步推进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建设关键物种监测固定样地24个,新建生态监测点5个。利用红外相机、云平台监测、智能语音提示杆、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管理和就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多次监测到豹猫、猞猁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积极推进林木资源精细化管理,完成了尚海林数字化样地与数字孪生硬件系统搭建,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推演还原建设历史动态进程,研究人为干预、自然更新等对森林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升了资源管理水平。编制完成保护区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为科学高效保护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着力提升林区通信水平,建设5G通信基站70处,林区主干道路测试里程93公里,4G信号综合覆盖率达82.55%,5G信号综合覆盖率达78.9%,让森林经营、护林防火、资源管护等工作“智”理升级。提升展览馆展陈科技含量,创新展览形式,搭建了网上展馆、自助语音导览系统,打造了立体化沉浸式5D体验展厅,生态文明宣教更加可视可感可及。塞罕坝展览馆荣获“2024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成功入选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首批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启动塞罕坝展览馆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增加数字化、信息化交互式多媒体系统,拓展生态宣教功能。

森林防火双光摄像监控系统前端设备 王铁军摄

产学研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培育壮大

成立塞罕坝科研工作站,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科研院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集聚效应。与中国联通公司联合成立全省首个“5G+智慧林草联合实验”,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与中国科学院等14家单位组建塞罕坝生态文明研究院,聚焦生态文明领域理论和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生态文明高水平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设立塞罕坝人才培养基地,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植物检疫、病害虫防治等领域深化校场合作,为林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谋划建设有害生物检测鉴定实验室,集成遥感监测、数字模拟和孪生、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完善塞罕坝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成色和水平,着力构建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生态提质、资源增效的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应有力量。

安装在塞罕坝林海望海楼上的林火视频监控系统  王铁军摄




【责任编辑:张宇晖】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