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笔电搭上桌面芯 过去一年PC对传统的挑战


桌面和移动终跨界

何为传统?百度百科的释义为: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而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5608259B82CC3D2B83E0B3F6F5C2687C_副本.jpg


因此,顽固的抱着“传统”这面大旗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传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继承式的发展。如今PC业也在经历着积极式传统与保守式传统的博弈,比如在大多数人看来,台式电脑就应该是箱体式、笔记本电脑就应该是饭盒式而且必须要越来越薄,品牌台机就应该比DIY来的贵,因为要加入品牌溢价等等,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传统想法已经存在了20年。

然而从2015年开始,整个PC业开始刮起了一股“创新”之风,那么所谓的这些创新究竟从何而起?它是否能撑起PC产业的未来呢?

去年神舟推出的GX9 Pro游戏本,配置上搭载了酷睿i7-6700K处理器和GTX 980独立显卡,稍微有点PC知识储备的朋友一看便知,这不都是桌面级芯片吗!

然而,追溯过去你会发现十年前如果你有能力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便携性是你唯一考量的对象,对于性能没有谁会去深究;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大家在选购笔记本电脑时,首先考虑的却是性能,鉴于市场的认可,各家厂商在性能的“军备竞赛”上可谓是越走越深。

显然为笔记本电脑搭上桌面级芯片就是性能“军备竞赛”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讨论跑分这样空洞的数据,只想来探讨一下这样的急功近利行为,是否真的是笔记本电脑性能表现的未来趋势?静下心来想想,你会发现这与笔记本电脑诞生的初心似乎背道而驰,没有人会想到20年后笔记本电脑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游戏设备,不过在笔者来看这并不是笔记本电脑忘了初心,而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摩尔定律告诉我们的那样,电脑硬件规格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的结果,其实是能够让硬件之间打破桌面级与移动级的禁锢,桌面硬件不再是台式机的专属配置,而以往笔记本电脑之所以无法配置桌面平台,主要是出于功耗、散热设计等方面的考虑。然而14nm Skylake平台的酷睿i5、i7桌面处理器已经做到了35W TDP,这就给笔记本搭载桌面处理器提供了可能。

毫无疑问,在游戏本所引发的性能大战下,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搭载上桌面级平台,当然最初的价格虚高是必然的,而随着芯片技术的进步,笔记本电脑未来全面搭载桌面级平台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台式机穿上笔记本外衣意义何在?

客观来说,高性能笔记本虽然名头上会打上移动设备的标签,但实际上早已失去了移动性特质,既然失去了移动性,同时又是高性能,那你会发现它直接站在了台式电脑的对立面。

不过谁压制谁,其实对于OEM厂商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虽然有偏向但还不至于对另一方放任不管,因此当台式电脑已经被笔记本逼的无路可退之时,台式电脑必须要改变自己。既然笔记本抓住了台式电脑性能的优势,那么台式电脑的改变则必须要抓住笔记本电脑的优势,那就是移动性。也就是说台式电脑的未来要在性能不打折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塔式机箱笨重的特点,通过移动性来重新赢得市场,显然这完全改变了传统台式电脑的固有形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其实每一样产品的存在,无论其销量如何,行业现状如何,它都有着相应时代下存在的意义。如果台式电脑穿上了笔记本移动化的外衣,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把眼光放在整个行业里去看的话,移动化台式电脑可以被称之为迷你PC,而迷你PC虽然在目前看来是某一类产品的名称,但是从PC行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迷你PC其实不仅仅是未来台式电脑对抗笔记本的一大武器,也是实体化PC的终极形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电脑产品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为什么硬件制造工艺会不断缩减?为什么厂商始终在追求更轻、更便携的设计?为什么用户对于臃肿、繁杂的产品越来越不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无论是电脑产品本身,还是厂商、用户,都在追求PC产品的小型化,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时下的迷你PC在性能方面无法完全满足主流用户需求,同时其开发成本相对也比较高,因此才没有成为主流产品。但是迷你PC的概念,确是整个行业所始终追求的。

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迷你PC必然将愈发代替传统塔式台式机的角色,毕竟传统台式机体积庞大,机体空间开放,因此不仅空间占用量大,而且由于静电的关系,其实也在扮演着“吸尘器”的角色。时间一长就总让人感觉是脏兮兮的,无论是在家里使用,还是在办公室使用,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而迷你台式机的好处就在于,小体积带来了更加密封的机箱设计,所以不像传统台式机那样吸灰,同时由于整体构造简单,所以拆卸、除尘都非常方便。最关键的是性能也有了长足进步,比如去年索泰推出的迷你台式机已经搭载了桌面级配置,因此,如今的迷你电脑概念早已远远不同于以往的迷你电脑概念,它不再是羸弱性能的代表。在拥有足够媲美传统台式机性能的情况下,迷你电脑在空间占用、维护管理方面的优势就具备了更高的价值,而这些与传统台式机不同的特性,也成为了迷你电脑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元素。

 

第3页:传统攒机生意为何后劲不足?

近两年游戏笔记本的热销以及VR概念的起势,其实都印证了大众对于游戏、娱乐是有狂热需求的,而能够带来最佳体验的无疑是台式电脑,相较于品牌台式机的高价,按理说攒机生意将迎来第二春,但你会发现正是从去年开始,中关村几大卖场里曾经以攒机谋生的商家,大批量的退出或转型,这似乎并不符合情理。

在这基础上你会发现一个更加不可理解的显现,那就是基于京东、淘宝等电商渠道的DIY攒机却异常火爆,爆款产品几小时之内被用户迅速消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不禁要问:DIY市场真的已经行将就木了吗?其实细细想想这个事,你会发现这不就是对于传统的升级吗!而升级后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DIY品牌化。

什么是DIY品牌化?其实说白了就是有人把配件攒起来然后通过电商的渠道卖给你,而这个“人”并不是个体而是各家公司,所以形成了品牌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熟悉攒机的朋友肯定知道,在电商还未兴起的年代,DIY攒机基本都在卖场进行。懂电脑硬件的朋友提前写好配置单拿去让商家攒一套,不懂电脑硬件的则是直接去了让商家给列单。无论哪种方式,传统DIY攒机里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猫腻。

如今电商平台提供的攒机服务则能够避免这样的缺陷,所有硬件明码标价,没货可以放心的选择其它品牌硬件,不必担心被坑,这是DIY品牌化所特有的属性。 可以说,DIY品牌化的形成,最初源于淘宝。但这种早期的品牌化其实并没有出现独立品牌,而更像是大家都认可的“老字号”店铺。而与C2C的淘宝不同,B2C模式的京东则让DIY彻底走向品牌化。

DIY没有品牌化之前,只能通过店保来获得售后保障,一旦店家卷铺盖卷走人,所攒的机器出了问题就只能靠自己动手了。然而当以电商为根基的DIY攒机兴起之后,品牌化趋势使得DIY攒机更有保障,即便相应的品牌商不在了,像京东、易迅、ZOL商城这样的电商平台至少不会不认账,所攒的机器至少不会因为店家消失而失去最基本的保障,这就是DIY品牌化之后所带来的最大益处。

除此之外,DIY品牌化还有一个难以比拼的优势,那就是其比你自己买件DIY更加便宜,俗话说眼见为实,我们以京东商城上之前预售的雷霆世纪the One Plus为例,其在京东商城预售价格为9999元,接下来我们通过the One Plus配置表单看看如果通过DIY攒机的方式会花多少钱。

由于中关村在线虚拟攒机必须要选择内存才能够给出整套价格,而雷霆世纪the One Plus实际上并不搭载内存,以至于我们需要将内存价格减去同时还要加上机箱的价格,最终得出的价格是12175元,也就是说你通过DIY来攒一台和雷霆世纪the One Plus一模一样的机器需要花费12175元,这意味着你攒机要比直接购买要多花2000多元,显然传统DIY攒机所具有的价格优势在当今这个时代里已经不复存在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第4页:超极本的游戏新定义

上面的篇幅我们介绍了游戏笔记本搭载桌面芯这个挑战传统的做法,但在笔者看来此做法在芯片技术没有达到一定性能量级的情况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市场,一来价格昂贵,二来机身散热、偏厚等问题是用户十分反感的。

其实游戏笔记本虽然被归到移动PC的范畴,但实际上真没有什么移动性可言,毕竟对于动辄几公斤的重量基本上没有人有这个自虐倾向,使用场所大都在写字台那一亩三分地,一般情况下,买了一台游戏笔记本大都还得配置一台轻薄本来应对日常办公。

而在这样的模式下,Razer Blade Stealth则给游戏笔记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你看到其身材数据——1.25公斤的重量、13mm的机身、12.5英寸触控屏,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台为游戏而生的产品,这完全是英特尔所提出的超极本标准。当然它极限性能的体现需要连接即插即用的外接显卡扩展坞——RazerCore战核。

客观来说笔记本+外接显卡的模式并不新鲜,但随着人们对于轻薄和性能这对矛盾点的关注,显然Razer Blade Stealth这种模式将是过渡阶段最好的方法,就如Razer联合创始人兼CEOMin-Liang Tan表示:“过去,玩家们通常需要一台便携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日常工作,另外再配一台高性能产品玩他们喜欢的PC游戏。而现在,他们不再需要购买2台电脑。Razer Blade Stealth灵刃潜行版能够提供超极本的便携性;当他们想要玩游戏时,连上装有高性能桌面独立显卡的Razer Core战核即可。”

上班脱去外接显卡,回到家你的轻薄本插上外接显卡就可以“战斗”,不得不说以现在应用习惯来说,这应该算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同时这也远比你游戏本娱乐+轻薄本办公的搭配更加为你节省资金。当然,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轻薄本+外接独显所占用的空间肯定要比一台游戏本要大,不过随着外接显卡的身材向MiniPC靠拢,轻薄本或许该有一个全新的定义了。

 

第5页:手机给PC做“大脑”

很多人将近些年来PC市场的颓势归咎于产品创新力的匮乏,而去年三星就来了一把突破传统的创新,具体细则为,三星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笔记本电脑,在传统笔记本的键盘前侧,插入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充当笔记本电脑的“大脑”,笔记本上运行的系统,也将来自这部智能手机。”而这台准笔记本并没有自己的处理器、硬盘、内存,换句话说,笔记本所有的计算和处理任务,将由插入的这部智能手机完成。

但在笔者来看,三星如此的突破传统在当今产业秩序下难有前景。首先,PC的大脑一直都是英特尔一手把持, 既然如此,英特尔显然不会支持这个如果发扬光大后会剥夺自己核心地位的概念,那作为亲密盟友的微软会是什么态度呢?如果放到两三年前,Wintel阵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感情危机”,在移动市场的刺激下,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想尝尝PC市场以外的滋味如何,这才引发了微软与ARM联姻,英特尔与Android暧昧,假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或许应该是个两面派。

然而,不论是Winarm阵营,还是Antel联盟,客观来说都没有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因为在ARM和Android看来,它们仅仅是英特尔和微软手中的棋子罢了,同时,两家移动时代的领导者也无意插手PC业务,以至于自然无需全心全意。这之后英特尔和微软经历了小别胜新婚式的团聚,而且在微软通过Surface产品涉足硬件市场后,Wintel阵营必然将牢不可摧。Wintel阵营如此牢靠,既然戳了英特尔的软肋,为了长久的利益,微软也必定会Say NO。

同时任何创新无法形成市场规模也是毫无意义的,而要形成规模自然要获得所有PC厂商的认可。然而英特尔和PC厂商的关系绝不仅仅用“好”字来形容,它们在庞大利益链之上早已经建立起十分牢固的商业帝国,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而在笔者来看,就算忽略英特尔所带来的影响,PC厂商对于模块化概念也必定持否定的态度。过去数年,英特尔一直醉心于营造那些缺乏支点的概念,但无论是UMPC、上网本还是超极本,都离成功差的很远,以至于PC厂商对于需要营造概念的产品模式会有天然的抵触心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最关键的是手机作为大脑或许会让设备变得极其轻薄,但应用场景的转变显然会让ARM架构低性能的特质暴露无遗,而且2016年被称之为虚拟现实元年,新的娱乐形式再加上近两年高性能游戏本热销的惯性,PC厂商自然不会为没有前途的低性能去分散精力。

而且PC厂商还需要考虑一点,模块化将大大提升苹果、三星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在PC市场的话语权,毕竟它们在各个市场都有能拿得出手的明星级产品,就拿苹果来说,虽然产品线不够丰富,但如果能够将Mac电脑、iPhone手机以及iPad平板电脑整合在一起,在整个行业可以说绝无敌手,毕竟这个组合太强大了,这就好比巅峰时期的姚明即拥有了大鲨鱼奥尼尔的力量,又拥有了闪电博尔特的速度,无人可挡,因此PC厂商自然不会傻到去做蚕食自身生意的助推者!

 

第6页:把电脑硬件装入U盘里

2015年年初,英特尔发布世界上最小Windows电脑Compute Stick,大小仅如一枚U盘,可连接任何电视机或显示器以组成一台完整PC。

而对于Compute Stick(口袋电脑)是英特尔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口袋电脑,源于其身材仅如我们常见的U盘般大小,但这个袖珍的外壳下却搭载着英特尔的14nm处理器与4.5W TDP芯片,这无疑是对传统PC的移动性做了全新定义。

对于英特尔来说,对于口袋电脑自然也是十分看重,在CES2016上英特尔就推出了升级版本,第二代的电脑棒虽然低端一样由Atom x5-z8400起、搭配2GB RAM和32GB存储空间,但也有提供Core m3和m5版本选择,配备4GB的RAM和64GB存储空间。

除了速度上的不同外,Atom x5的版本直接在电脑棒上就内建两个USB接口,而Core m的版本则是只有一个,但是在电源供应器上多加了两个USB接口。无论 Atom还是Core m版都支持802.11ac,但只有Core m3以上才播得动4K视频。Core m5则是再多加了VPro 技术,强化安全性。

可惜的是,虽然新版看起来比旧版要好看不少,但里面还是有一个小风扇协助散热,无法做到完全被动散热。由于 Compute Stick 的高电力需求,它们仍然需要外接AC电源。Intel表示正在观察新的Super MHL标准是否够用,同时也在考虑通过USB type-C供电的可能性。

口袋电脑虽然在现阶段依旧是边缘化的PC产品,但从长远来看,它或许是PC这条产品线发展的下一个主流形态。想想十年前,我们会认为一台1L机箱的电脑能够产出与普通台式机相差不多的效率吗?然而今天,这种不可能正在现实世界中上演,并成为很多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发现未来或者是成为异数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脚踏实地的去找到未来,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事都以快作为标准,这才出现了对于速度的崇拜,比如6天建起的一座15层酒店,在网络上已经传为了一段佳话。当然,在这个快时代里,速度显然成为了创新的拦路虎,而整个PC行业正是在对速度的追捧中逐渐走向了同质化,因此对PC未来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给创新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再重蹈急功近利的覆辙。






【责任编辑:张祥光】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