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4日北京讯( 何东 崔岳莺 张宇晖)从万米深地钻探刷新亚洲纪录,到国产大飞机密集交付,从绿色船舶动力技术突破,到“人造太阳”持续领跑全球——2025年初,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密集“上新”,在“上天、入地、下海、攀高”的多个领域实现重大跨越,彰显中国制造硬核实力与新型举国体制的协同效能。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成型
2025年开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建设高峰:
•深地领域:2月28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全面启动,将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前沿平台;此前,北京怀柔科学城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验收,可模拟极低温、超高压等极端环境,助力高温超导、量子科技等研究。
• 深空探索:安徽合肥科学岛的“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持续突破,验证聚变堆高效运行可行性;东莞散裂中子源累计完成1700余项实验,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产出关键成果。
• 深海科技: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于2024年11月入列,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为深海探测与基础研究提供支撑。
目前,我国已布局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及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超60个,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
国产大飞机与船舶工业“双翼齐飞”

• C919加速量产:2月28日,国产大飞机“鲲龙”AG600完成可燃液体排放试飞,向适航取证迈出关键一步;C919累计订单超1500架,2025年计划年产能提升至150架,国产化率达60%,带动200余家企业、30余所高校协同创新。
• 绿色船舶突破:2月26日,全球首台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在上海交付,替代率超95%,碳排放减少7.5%,创能效新纪录,为航运业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深地领域实现“中国深度”新跨越

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于2025年2月20日在新疆完钻,井深10910米,创造全球陆上钻井最快突破万米、最深取芯等5项纪录,首次在陆地万米深层发现油气显示。
•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全球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万米级钻井液,攻克超高温(220℃)、超高压(145兆帕)等世界级难题,验证了我国深地工程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 科学价值:钻取的5.4亿年前岩石标本堪比“月壤”,为揭示地球演化、油气成藏理论提供关键证据,助力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
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力排名升至第11位,连续两年居全球百强集群数量之首。专家指出,这一成就源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持续加大的科技投入,但也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夯实产业基础。
从万米深地到浩瀚苍穹,从长江之滨到南海之畔,中国正以“基建+装备+科技”的立体化创新体系,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未来,随着C929宽体机、新能源飞机等项目的推进,中国制造有望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高价值位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