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突破420家,算力规模全球第二,“智造+”场景激活万亿市场
中经联播3月17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在江苏某高端装备制造车间内,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正根据AI算法实时调整生产参数;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产品标识,即可追溯生产全流程并参与定制设计;工业风艺术展馆与智能生产线无缝衔接,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未来工厂”……当前,中国制造业正以“AI决策+工业互联网+美学体验”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向“新”提“智”,开拓消费与经济的双重新空间。
AI“大脑”科学决策,精准调度全链条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2家“全球灯塔工厂”中中国企业占比达42%,AI技术在生产计划、能耗管理、故障预测等环节深度应用。以某家电巨头为例,其AI系统通过分析全球10亿级用户需求数据,实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60%,库存周转率提高35%。
在技术支撑层面,我国算力规模稳居全球第二,5G基站超400万座,为AI大模型训练和实时决策提供“超级底座”。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表示,未来将推动“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计划,加速通用大模型与垂直领域深度融合。
工业互联网打通“神经系统”,生产消费云端互动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成为破除信息孤岛的关键。2024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计划》提出“标识贯通行动”,推动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例如,某鸡蛋生产企业通过标识解析系统,实现饲料、养殖、运输全流程溯源,成本降低20%,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此外,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被用于跨企业协作。某电梯制造商在不共享客户数据的前提下,利用分布式算法分析故障模式,使维修效率提升50%。工信部同步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降低工业设备联网成本,预计2025年赋能千万级终端。
工业美学+体验消费:从工厂到“秀场”的跨界革命
当硬核智造邂逅消费体验,工业美学正催生新场景。广东某服装厂将生产线与VR试衣间结合,消费者可实时参与设计并观看定制服装的生产过程,产品溢价率达30%。浙江某新能源汽车基地打造“透明工厂”,游客透过玻璃幕墙观摩全自动化装配线,配套工业风咖啡馆和科技展馆,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专家指出,这种“制造即服务”模式不仅提升品牌附加值,更将生产端与消费端直接链接,形成“需求—设计—生产—反馈”闭环生态。
向“新”提“智”,共拓经济新空间
据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AI赋能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4万亿元。面对数据标准不统一、中小企业转型难等挑战,政策层面正加速制定行业通用大模型标准,并通过开源生态降低技术门槛。
“中国智造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创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专家表示,“未来,AI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