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24日重庆讯 (蒋伟民 刘明瑄 崔威汉 )重庆市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的引领下,民营经济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281家,占比达93.6%;民营科技型企业新增26682家,占比99.4%。通过政策、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重庆正推动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挑大梁”,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格局。
政策赋能:构建“微成长到高变强”生态链

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伟表示,重庆以“双倍增”计划为核心,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体系。通过推广“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明月湖科创园模式,新建6个特色园区,并打造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载体,加速孵化小微科技企业。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地,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
在重大项目布局上,重庆明确提高民营企业牵头比例,对解决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的重大专项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2025年启动的“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专项”,重点支持生命科学、智慧农业、AI及机器人等450个研发项目,引导民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突破。
创新突破:AI与机器人领域领跑全国

重庆民营企业正以场景驱动创新,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例如,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将AI大模型应用于医疗领域,其胸腹腔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临床阶段;宗申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新能源电摩电机稳定性提升40%,产品远销海外。赛力斯汽车与华为合作推出的问界M9,连续9个月稳居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冠,打破外资品牌垄断。
此外,重庆红天下食品公司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人均产能提升16倍;宏钢数控自主研发的车铣复合机床,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30%,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资源集聚:数智平台与金融工具双轮驱动

为强化创新要素供给,重庆加快“科企智服”“渝仪共享”等数智场景应用,推动科研仪器、科技成果等资源向民企开放。同时,种子基金、创新积分贷等金融工具持续发力,种子基金单项目投资上限提升至200万元,重点支持“硬科技”早期项目。
在人才方面,重庆选派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建100个科技特派员团,精准服务企业技术需求。2024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600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强度达2.45%,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7.2%。
未来布局:打造民营经济创新高地

重庆计划到2027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双破万”,并依托“研究院经济”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市经济信息委提出,将借鉴杭州“六小龙”培育经验,在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领域推动更多产业化项目落地。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高健表示,重庆正以“超常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规范涉企执法、上线“渝金通”数智金融平台等,力争为民营企业提供“少干扰、多服务”的发展环境。
从政策扶持到市场突围,重庆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底气,在AI、机器人等新赛道上加速奔跑。随着“双倍增”计划的深入推进,这座西部重镇有望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