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31日北京讯 (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正式发布《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明确将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列为未来产业十大核心赛道之首。这一规划不仅为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提供行动指南,更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大模型技术:从“工具”到“生产力”的跃迁
报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正在重构产业逻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近期署名文章中强调,大模型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推理成本每12个月降低90%以上,远超“摩尔定律”,推动AI应用进入爆发期。例如,云南农民通过“院士AI智能体”解决种植难题,贵州山区果农借助AI数字人直播实现销量跃升,展示了技术普惠的潜力。
此外,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突破显著。原生多模态架构通过统一框架融合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实现对复杂世界的深度理解,被视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一步。2025年,多模态AI市场规模预计达24亿美元,到2037年或突破989亿美元。
十大未来赛道:AI赋能千行百业
除通用人工智能外,十大赛道涵盖**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算力芯片等领域,形成“技术-产业-生态”闭环。以算力芯片为例,中国太保近期建成千亿级全栈国产化AI基础设施,单日数据处理量达20PB,支撑保险精算与健康管理场景的大模型训练需求。

在智能制造领域,天智云等企业通过AI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车间能耗精准预测与决策闭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比亚迪则通过AI智能数据分析系统,推动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数智化升级。
政策与生态协同:技术普惠加速落地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将“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写入政策,并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示范。火山引擎、阿里云等企业通过大幅降价(如视觉模型成本降低85%),推动大模型技术从“高门槛”走向“平民化”。

与此同时,AI基础设施成为关键支撑。2025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峰会上发布的《算力全景图》显示,中国在算力芯片、数据中心、云平台等领域已形成完整生态。华为、腾讯云等企业正通过异构计算、智能存储等技术,为AI规模化应用夯实“数字底座”。
挑战与机遇并存:AI伦理与生态协同成焦点
尽管前景广阔,AI发展仍面临挑战。无人驾驶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受限于政策与安全管控,需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场景覆盖。此外,AI伦理问题引发关注,李彦宏提出“AI存在的价值是教人学习,而非替代人”,强调技术需与社会责任并重。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体(AI Agent)技术的成熟,2025年或成为“AI智能体爆发元年”。企业将像培训员工一样构建智能体,使其具备规划、决策、执行能力,并在跨平台协作中创造价值。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通用人工智能正以“加速度”重塑经济格局。随着政策支持、生态协同与技术普惠的多重驱动,中国有望在全球AI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能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