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3日西安讯 (陈新航 冯骅 刘明瑄)在千年古都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西安正以“硬科技”为突破利刃,加速破除技术壁垒,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全链条生态。随着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落地、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这座西部科创高地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创新生态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西安模式”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2024年,西安高新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1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9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超50%。通过“揭榜挂帅”制度与“一院一所一校”成果转化模式,西安破解了科技成果“不敢转、缺钱转”的难题,累计转化硬科技成果500余项,涌现出阿秒光脉冲测量、柔性天线机电耦合等国际领先技术。

聚焦人才与资本要素,成立“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营”,十年培育560余位科技创业者,链接全球300余家生态伙伴。2025年3月,70余位硬科技创业者齐聚西安,与政府共探产业链协同路径,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科技与产业共融:千亿集群托起“新质生产力”

在新能源汽车、光子、人工智能等赛道,西安以硬科技重塑产业格局。2024年,比亚迪西安工厂年产突破100万辆,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光子产业依托“追光计划跃迁行动”,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闪存芯片和新能源电池重要生产基地。

人工智能领域,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建成500P算力中心,孵化300个AI解决方案,赋能能源、医疗、农业等场景。圣瞳科技的工业巡检大模型、中航创世的智能护理机器人等产品,已服务全球超500家医院和工业巨头,实现国产替代与国际市场突破。
核心技术攻坚:大科学装置筑牢“国之重器”

西安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布局先进阿秒激光、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2024年底,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封顶,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星地一体化授时网络,支撑“天宫”“蛟龙”等重大工程。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无人飞行技术、芯片自主可控成果,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舞台,彰显硬科技“西安力量”。
未来布局:双中心引领全球科创竞速

作为全国唯一“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西安正加速建设科学园、科学城,吸引全球高端人才。2025年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西安签约共建校地院地融合示范区,落地光子产业战略合作、先导创新中心集群等项目,目标直指“全球硬科技领跑者”。西安市工信局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超30%。

从历史名城到科创先锋,西安以硬科技为刃,劈开高质量发展新路。随着“双中心”建设提速、千亿产业动能释放,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正转化为全球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