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王金友)4月26日,在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赛项因其聚焦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实践价值备受关注。作为本届大赛113个竞赛项目中“含智量”最高的赛项之一,其赛题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网记者专访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赛项裁判长、技能大师邢贵宁,解读人工智能如何为“河北制造”注入新质生产力。
数据驱动:从“经验炼钢”到“智能炼钢”
“人工智能不是替代工人,而是让经验可复制、决策更精准。”邢贵宁以钢铁产业为例,阐释AI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2D/3D相机采集炼钢炉火焰颜色、温度等数据,AI系统可在20秒内建立温度预测模型,较人工经验判断效率提升15倍,精准度达98%以上。这种数据驱动模式已在河钢集团智能炼钢系统中应用,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2%。
邢贵宁强调,AI工程师需具备“双重视角”:既要理解传感器数据转化逻辑,又要深谙生产场景需求。例如,模型开发需结合钢铁冶炼的化学反应机理,将“FX打多少”等工人术语转化为算法参数,避免技术与工艺“两张皮”。
赛项设计:破解工业场景“真问题”
针对“赛项设计是否侧重工业模型开发”的提问,邢贵宁指出,赛题设置紧扣国家职业标准,模拟工业生产全流程。参赛者需完成数据采集、清洗、建模及优化等环节,重点考察跨领域数据融合能力。以质量检测为例,选手需整合视觉、温度、压力等多模态数据,构建缺陷识别模型,其技术路径可直接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河北优势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大赛新增鸿蒙应用开发、数字孪生技术等23个新赛项,其中30%的赛题来源于企业技术攻关需求。邢贵宁表示:“竞赛不仅是技能比拼,更是产学研转化加速器。去年首届大赛中,6个AI赛项优胜方案已落地转化为企业生产线优化系统。”

人才培养:破解“懂AI的不懂钢,懂钢的不懂AI”困局
面对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提问,邢贵宁提出三大路径:
师资升级:鼓励教师深入钢厂、药企等一线参与AI建模,将智能炼钢等真实案例融入教学。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已与20家企业共建“AI+产业”教学案例库,教师企业实践时长占比提升至40%。
校企共育:推行“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模式,破解校企合作“一头热”难题。如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首钢京唐公司共建智能检测实验室,学生参与开发的板坯表面缺陷识别系统准确率达99.5%,较人工检测效率提升30倍。
赛训融合:将竞赛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建立“理论+实操”双轨考核机制。邢台技师学院通过模拟大赛环境,使学生未毕业即掌握工业级AI开发流程,毕业生入职京津冀企业起薪突破万元。
打造环京AI人才高地
当前,河北正以大赛为契机,加速构建“AI+技能”生态圈。邯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携百余款机器人亮相大赛,涵盖智能安防、工业巡检等领域,为选手提供沉浸式实训平台。邢贵宁建议,职业院校应借鉴江浙“AI+制造”经验,结合本地钢铁、医药等特色产业开发定制化课程,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懂行的AI工程师”留得住、用得好。
随着大赛的推进,1278名选手在燕赵大地展开技能角逐。这场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对话,正为河北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锻造智能引擎,激活创新动能,让燕赵大地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