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14日合肥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发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再创量子计算新纪元。实验数据显示,该设备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较谷歌2024年发布的67比特“悬铃木”处理器性能提升百万倍。这一突破性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3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盛赞其“构建了当前最高水准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技术突破:量子计算竞赛进入“中国时刻”

“祖冲之三号”采用创新的二维网格比特排布架构,集成105个可读取数据比特与182个耦合比特,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72微秒,并行单比特门保真度突破99.90%。研究团队基于该平台开展的码距为7的表面码纠错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未来实现百万级量子比特集成奠定关键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成果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在超导(祖冲之系列)和光量子(九章系列)两条技术路线均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资本回暖:量子通信赛道领跑融资潮

在技术突破的同时,量子信息产业投融资呈现显著回暖态势。2024年行业融资总额达11亿元,其中光量子计算领域成为资本新宠。国内首家光量子芯片企业图灵量子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联想之星、中科神光等机构联合注资,加速推进光量子计算芯片研发。量子通信领域同样表现抢眼,国盾量子、问天量子等企业持续获得资本加持,推动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在金融、政务场景的商业化部署。
政策加码:地方规划勾勒千亿级产业蓝图
地方政府加速布局量子信息产业高地。济南市发布《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提出到2030年实现产业规模300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量子产业集群。规划明确将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重点突破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通信卫星组网等关键技术。合肥、北京、上海等地同步推进量子科研平台建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破局之路:三大挑战亟待系统性突破
尽管发展势头强劲,行业仍面临深层次挑战:
技术路线收敛困境:全球量子计算呈现超导、光量子、离子阱等多路线并存态势,中国虽采取多技术并行战略,但尚未形成主导技术体系。
应用场景落地难题:量子计算尚未实现从“优越性证明”到“实用化应用”的关键跨越,量子通信需突破成本瓶颈拓展商用市场。
人才缺口危机:全球量子科技人才缺口达数万量级,中国量子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周期长达10年,现有高校专业设置难以满足产业爆发式需求。
展望:构建量子产业生态共同体
面对机遇与挑战,业界呼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晓波建议:“需建立国家级量子技术转化平台,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济南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落地,以及图灵量子等创新企业崛起,中国量子信息产业正加速从技术攻坚向产业赋能转型,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奠定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