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 陈源 陈子彧 刘海源)5月25日,第四届未来城市·杭州论坛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盛大启幕。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治城乡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浙江大学 - 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包容智治与城乡融合实验室共同承办。论坛以“包容·智治·协同: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为核心主题,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共同聚焦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周江洪 浙江大学副校长
在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发表致辞。他指出,科技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新挑战。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集群蓬勃兴起,充分彰显了城市的创新活力,也促使我们深入探寻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周江洪强调,推动未来城市建设,创新驱动与多方协作缺一不可。作为高校代表,浙江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各方携手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最后,他表达了对论坛成果的热切期待,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丁煌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兼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特聘讲席教授兼公共管理学院特聘院长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特聘讲席教授、公共管理学院特聘院长的丁煌在致辞中表示,城乡公共治理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学科,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他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秉持的“顶天立地”学术担当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学院既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又扎根于浙江改革实践,为全国城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浙江方案”。丁煌指出,“未来城市·杭州论坛”已成为学界与实务界深度对话的重要平台,其主题务实、参与者扎实、成果丰实的特点尤为突出。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他期望论坛能够持续推动学界与实务界的深度交流,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

▲单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单峰代表学会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出,城市如同生命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应激反应等生命特征,这一认知的转变正推动着城市治理范式的创新。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正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在环境监测、交通优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他强调城市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底色,守护城市文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积极推动建设“城市科学实验室网络”,整合多方资源,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单峰认为,未来城市研究应超越工具理性,关注价值理性,在生态文明与数字文明的交汇处探索人城共生的新范式,让科技发展更具包容性。

▲徐孟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徐孟强介绍了浙江移动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资央企,中国移动积极履行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5年,浙江移动将在已发布的“科研数智通”平台和多项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携手浙江大学进一步扩大场景建设,联合各方共同推进“汇聚多源微观大数据,助力科学研究新范式”项目,在推动高价值数据流通、全场景科研支撑、科学研究范式创新、数字经济驱动发展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谭荣主持。

▲谭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汇聚多源微观大数据,助力科学研究新范式》项目启动仪式
论坛期间,《汇聚多源微观大数据,助力科学研究新范式》项目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该项目由浙江大学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及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旨在整合多源数据资源,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支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以及副教授李学文对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参与启动仪式的嘉宾包括浙江大学代表周江洪、张蔚文;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代表徐孟强、屠宇飞;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代表夏添、谢珊珊;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方毅、朱晓鸣。

主旨演讲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主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改革创新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南作了题为“N小龙何以涌现?‘创新热带雨林’的底层逻辑”的演讲。他指出,创新是多元主体在特定空间中自下而上持续互动所产生的“涌现”结果。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运级创新”表明,当前中国已具备孕育重大技术突破的环境。结合国内上海、合肥、杭州等地“N小龙”现象与国际硅谷、硅巷、肯德尔广场等案例,他将创新空间的关键特征总结为高混搭、高联系、高容错、高密度。在实践层面,通过对“上海硅巷”等典型创新街区的分析,他发现这类微型空间在城市更新、青年就业、产业转型中具有多重复合价值。因此,以“涌现”逻辑打造“小号热带雨林”式创新区,将成为城市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 - 林肯研究院土地政策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志林发表了题为“探索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的主旨演讲。她强调,城市治理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公共管理、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等学科领域的融合,不仅能够回应提升居民幸福感与满意度的核心关切,也有助于共创理论新知。她以手机信令大数据为例,介绍了其与合作者在北京市开展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现状评估实践,为公共政策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新路径。她认为,时空行为大数据为城市治理研究的多学科融合开辟了新局面,未来应深化数据融合与多维应用,助力实现更包容、高效的城市治理与发展。

纽约大学瓦格纳学院城市规划与交通政策副教授郭湛以“纽约市公开数据和数字化治理”为题,深入剖析了数据公开的重要意义、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价值和数字化治理的具体实践。他结合纽约市的实际案例,详细解读了如何通过整合与应用公开数据资源,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与服务质量。

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方毅作了题为“树立数件与软件硬件等效意识”的演讲,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他指出,在“大数据 + 大模型”技术浪潮下,城市治理正迎来全新机遇。以杭州智慧交通为例,他生动阐释了“数件”的应用价值:通过实时交通流量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红绿灯动态配时、拥堵预警等精细化治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毅着重强调了“数件”的人文内涵。他认为,数据不仅是技术参数,更承载着城市温度,如数据赋能杭州亚运数字专用车道建设,正是“数件”服务民生的生动体现。
在“新时代的城乡公共治理”圆桌论坛环节,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长聘教授、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张雷,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李燕凌,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南大学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杨菁,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等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城乡公共治理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度对话,碰撞出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张雷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长聘教授、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

▲李燕凌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许源源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南大学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杨菁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吴结兵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雷教授呼吁更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实务人士关注城乡公共治理二级学科的发展。他提出,学术研究需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维度,关注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并倡导在城市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去中心化社会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李燕凌教授系统阐释了数字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剖析了当前城乡数字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数据产权和数据生产、数据质量与数据风险及其责任追溯、数据定价与数据的市场化交易、公共数据与政府责任及数据伦理等方面。许源源教授聚焦乡村治理场域,针对当前存在的农民参与不足、文化认同弱化、社会信任缺失等问题,创新性提出“公共性重塑”解决方案,涵盖公共服务提质、柔性公共空间营造、融合发展机制创新等实施路径。杨菁教授从明确城市治理的研究对象及边界、理清信息技术对政府组织影响的作用机理、加强城市治理的区域化差异研究三个方面分享了她对于城市治理研究的心得与想法。吴结兵教授立足学科发展视角,强调了城乡公共治理作为新兴二级学科的战略价值,并对城乡公共治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解读。

▲姜晓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论坛最后,姜晓萍教授作总结发言。她以“城乡对话”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点明城乡公共治理的主题和终极目标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她指出,本次论坛实现了跨学科、跨界的互动交流,正是对“公在心,共致远”的回应与体现。
圆桌论坛II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主持。该环节以“公共数据赋能城乡公共治理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汇聚了城市治理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张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秦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娜,温州市数安港管理服务中心招商中心主任周凌仕,浙江移动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劲松,每日互动、云合数据高级运营总监朱晓鸣等分享嘉宾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郑磊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

▲张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全国MPA教指委委员

▲秦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陈娜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凌仕 温州市数安港管理服务中心招商中心主任

▲汤劲松 浙江移动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晓鸣 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运营总监
张毅教授从宏观层面阐释了数据的公共性和驱动性,并以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为例,说明数据如何助力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同时也指出了监管缺失、数据权益模糊及数字鸿沟等现实难题。秦波教授从哲学与制度层面提出了对“数据是什么”以及“公共数据如何定义”的根本性疑问,并指出当前数据一旦被认知为有价值反而趋于封闭,这种悖论是学术和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他还指出高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面临机制性障碍,影响大数据与公共治理融合发展。陈娜副教授强调,城乡数据治理在政策、规划与组织间仍高度碎片化,系统协调难度大;面对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现有治理工具尚未建立起动态应对机制。因此,未来数据赋能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应支持预测、仿真与决策建模,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周凌仕主任展示了地方在数据资产化方面的探索成果。通过构建“数据蜂巢”和数据产品合规论证机制,推动数据在生命健康、交通、金融等领域实现供得出、流得快、用得好。他还通过制造业中应用AI进行噪音检测的案例,说明数据价值化可带来的质效变革。汤劲松副总经理认为,大数据流通面临法律与责任追溯的重大压力,央国企因此保守供数;未来应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大模型泛化与算力支持等方式打通从供数到用数的闭环,推动数据从晦涩的“语料”转化为有意义的治理工具。朱晓鸣总监则通过上海户籍人口流失分析和杭州文明城市测评两个案例,展示企业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关键补充作用。他强调,数据要素的价值化与市场化不仅是方向,也是未来产业与公共管理融合的重要推动力。
郑磊教授在总结中提出,唯有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融合三方面协同突破,才能真正实现数据赋能城乡治理,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格局。

此外,平行论坛环节设置了10个专题分会场,来自国内外的高校师生们围绕城市发展与治理、智慧政务与政策、城市发展与人工智能等主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研讨。通过不同视角的对话与思想碰撞,与会嘉宾不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也为未来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部分受邀嘉宾还参与到了本次平行论坛的讨论中,为汇报论文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