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27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再创里程碑。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53万亿元,带动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应用场景已渗透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产业规模跃升,经济带动效应显著
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披露,2024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5%,渗透产业增加值达3.48万亿元,整体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3.81%。这一数据背后,是工业互联网从设备连接向数据驱动决策的跨越式发展。以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形成“数据+模型+算力”的新型生产范式,直接带动制造业增加值1.98万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28万亿元。
应用场景全域覆盖,区域协同效应凸显
目前,工业互联网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并延伸至农业、服务业等8个非工业领域。在浙江瑞安,名瑞智能装备公司通过“三化融合”(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将包装机械生产效率提升2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成为传统产业裂变式升级的标杆。区域层面,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四成,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城市贡献了全国27.7%的增加值,形成“东部引领、中西部崛起”的梯度发展格局。
技术融合加速,智能生态初现雏形
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重塑产业生态。全国已建成超1.85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形成由49家“双跨平台”和200余家特色平台组成的多层次体系。华为、卡奥斯等企业推出的工业大模型,在设备预测性维护、供应链优化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例如,徐工汉云构建的“大模型+专业模型”架构,已开发20个AI智能体,覆盖工艺优化、智能质检等环节,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50%。
政策护航,未来发展路径清晰
为持续释放工业互联网潜能,工信部部署三大战略行动: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加速5G-A、TSN等新技术规模应用;开展标识“贯通”行动,推动6500亿个标识解析量向数据要素转化;推进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10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数据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从“单点智能”向“全链条协同”演进,通过大小模型协同、工业智联网建设,重构制造业研发、生产、服务模式。
从设备联网到价值重构,我国工业互联网正以“数据流动”破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随着技术融合的深化和生态体系的完善,这一数字基础设施将持续释放乘数效应,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