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思宇

【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正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形态。江苏省依托科教资源与制造业基础,率先布局AI战略,推动“数字政府”“智能制造”“智慧民生”等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4月,江苏AI专利申请量达12.4万件(占全国7.8%),居全国第三;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经开区等区域已成为全国AI产业标杆。通过与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国深度合作,江苏在无人物流、具身智能、工业软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标准引领。本文基于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江苏AI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与国际经验,为区域产业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产业规模与布局
截至2024年7月,江苏AI企业达2873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企业超1800家,产值突破千亿元,形成覆盖基础层(芯片、算法)、技术层(大模型、边缘计算)与应用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的全链条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江苏在用算力规模达18EFLOPS,智算中心9个、超算中心2个,规划至2030年算力将超50EFLOPS,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120万标准机架。张家港、无锡等地通过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与算力调度中心,为AI企业提供低成本、高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
江苏AI专利申请量(12.4万件)与发明专利申请量(11.3万件)均居全国第三,南京、苏州、无锡三地专利申请量占全省79.61%。细分领域中,江苏企业表现突出:智能芯片产业规模突破850亿元,天数智芯计划2025年实现3nm AI芯片流片;南京蔚蓝智能科技的阿尔法机器狗性能全球领先,常州微亿智造发布全球首款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苏州某智能工厂质检机械臂0.5秒完成36项缺陷检测,AGV小车实现0.1秒避障,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政策支持与生态构建
江苏通过《“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倍增计划》《加快AI芯片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提供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与人才引进支持。苏州市设立100亿元智能技术产业基金,张家港提供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推动顶尖人才团队落地。此外,20家省属国企与26家民企“结对”,计划至2027年打造2-3个行业应用大模型。
二、江苏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合作实践
技术输出与标准引领
江苏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推动中国AI技术“出海”。例如,九识智能于2024年6月在新加坡获得首张无人物流车牌照,成为首个部署无人物流车的中国企业;思必驰主导制定全球首个汽车语音交互国际标准(ITU标准),并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覆盖全球市场。
产业链协同与跨国研发
江苏通过引入国际高端资源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例如,无锡经开区与日本罗兰贝格、车联天下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阿尔特Ominiverse全球创新赋能中心、Medalsoft东北亚创新中心等项目;江南大学与英国萨里大学、斯特斯克莱德大学共建“江苏省AI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聚焦空间遥感信息智能感知、微波视觉等前沿技术。
国际规则参与与生态开放
江苏高校与国际顶尖学者合作,推动AI伦理与数据治理的全球话语权。例如,图灵奖得主约翰·爱德华·霍普克罗夫特(John E. Hopcroft)在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任教,推动AI教育国际合作;南京鼓楼区成立国际AI产业联盟长三角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服务与人才引进支持。
三、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临的主要挑战
产学研协同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申请专利仅占2.28%),技术转化率有待提升;AI技术普及带来数据泄露风险,需完善法规与技术防护;国际竞争加剧,美国、欧洲在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发展路径建议
强化产学研联动,鼓励共建实验室,加速大模型与新算法产业化;完善国际合作机制,依托苏州国际数据港、无锡经开区等平台深化技术合作;优化政策环境,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四、结论与展望
江苏AI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场景驱动与国际合作,形成“技术突破—产业落地—生态构建”的良性循环。未来,江苏需以“AI+”为核心,深化与长三角协同,推动通用AI向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延伸。通过政策引导、生态优化与全球合作,江苏有望为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江苏样板”,在全球AI产业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2025)《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
2.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2025)《园区科技公司深耕人工智能产业再结硕果》
3. 新华网. (2025)《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三!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发布》
4.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3)《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长三角中心落户鼓楼区》
5.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2025)《通用人工智能产业专利导航报告》
(作者金思宇系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朮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