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12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2025年我国财政政策持续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高地通过优化资金配置机制、改革科技服务模式,构建起“强投入、优机制、育生态”的科创赋能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北京:财政资源统筹发力,筑牢国际科创中心根基

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北京2025年财政支出安排8404亿元,其中科技攻关领域支出实现法定增长。市财政局透露,通过探索“大财政”体系建设,北京整合四本预算资金,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政府债券等支持,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战略性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财政收入占比提升2.8个百分点,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上海:制度创新破局,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

上海率先出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以系统性改革重塑科创生态。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在5月发布会介绍,上海建立“未来产业基金+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集聚区”联动机制,打通技术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转化关键环节。针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难题,上海试点“科学数据银行”模式,推动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机时比例,并设立企业机时申请绿色通道。在财政支持方式上,科技创新券覆盖范围扩展至专利代理、科技保险等领域,全流程“免申即享”改革使资金直达效率提升40%。
深圳:产业基金矩阵成型,催生新质生产力

深圳2025年财政工作聚焦“20+8”产业集群基金体系建设,三批基金完成设立后,总规模突破千亿元级。市财政局数据显示,通过优化产业引导基金返投比例、容错机制等设计,已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投资。在基础研究领域,深圳加大中央及地方财政联动投入,支持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颠覆性技术攻关,同时探索“先使用后付费”等科研经费使用新模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地方创新探索:精准滴灌破解科创痛点

多地财政部门因地制宜推出特色举措:山东针对新能源电池、人形机器人等方向实施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单项支持额度达160万元;重庆革新奖补方式,将财政资金直接注入具体科研项目,资金链精准度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落地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推动技术资产证券化试点,全市专利快速许可成交率增长。
中央政策托底,科创投入持续加码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达11505亿元,同比增长5.7%;2025年1-4月继续保持3.9%增速。中央本级科技投入大幅增长,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通过提高赤字率、扩大专项债规模等组合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超万亿元资金保障,同时强化零基预算改革、绩效管理等制度,确保每笔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制度创新到资金赋能,多地财政正以“精准滴灌+系统改革”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支持体系。这场财政政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支撑,更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塑造着中国式创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