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31日北京讯(朱行民 刘挥 李家虎)一套覆盖生、养、育全链条的政策组合拳正式落地,首都打响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关键一役。

7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推出15项具体措施。
政策直面低生育率挑战,在医疗、住房、托育、教育等领域精准发力。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及允许多子女家庭可按实际月租金提取公积金,不受月缴存额限制。
政策组合拳,破解“生不起”“养不好”难题
在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1.0的背景下,北京此次政策被视为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回应。新政涵盖生育补贴、保险保障、托育服务、教育医疗、住房支持等四大类15项措施,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体系。
政策首次明确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与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协同发力。同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网,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及失业人员的生育医疗费用被纳入保障范围。
“15项措施是对‘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一位人口研究专家在政策发布后表示。政策还要求将用人单位落实产假、育儿假情况纳入劳动监察范围,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方成本分担机制。
经济减负,多子女家庭获真金白银支持
在住房支持上,新政对多子女家庭给予显著倾斜。未成年子女较多的家庭可优先配租公租房,并在户型选择上获得照顾。
更突破性的政策是公积金改革:多子女家庭购房时可获定向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租房家庭只要完成租赁备案,即可按实际月租金提取公积金,突破月缴存额上限。
医疗保障方面,北京将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直接降低生育成本。同时提高产前检查报销标准,实现医保实时结算,减轻孕产妇垫资压力。
政策还创新提出“三代同堂”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房,满足多代人同住需求。在购车指标配置上,多子女无车家庭也将获得倾斜支持,解决家庭出行痛点。
服务升级,打通托育医疗资源堵点
面对“托育难”,北京将构建以幼儿园托班为主渠道、社区办托和单位托育为补充的供给体系。新建小区需同步配建托育设施,老旧小区则通过城市更新补足短板。
医疗资源配置上,新政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实现儿科门诊全覆盖,每个区至少设置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等国家级医疗中心将牵头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社区。
教育配套同样迎来利好。北京明确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并试点“长幼随学”机制,允许同一家庭子女入读相同学校。政策还保障公租房群体子女享有与购房群体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打破入学壁垒。
制度保障,构建生育友好生态
政策在监管创新上亮点频现。北京将探索数字人民币监管托育预付费,防范机构跑路风险。同时建立由卫健、教育、住建等20余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破解多部门政策衔接难题。
在文化引导层面,政策着力培育新型婚育观。通过打造“青春志爱团”等青年交友品牌,加强婚恋指导服务,并严控高额彩礼等陋习。人口国情教育将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从观念源头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政策发布后,资本市场迅速反应。今日早盘,A股婴童概念股逆势走强,辅助生殖、母婴医疗等板块多只个股涨停。市场分析认为,新政将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渗透率,但具体效果仍需观察后续实施细则与财政补贴力度。
随着15项措施逐步落地,北京正构建一个“生得起、养得好、教育优”的生育支持生态。政策覆盖了从婚恋指导、生育保障到儿童医疗、教育优化的全链条需求,为全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首都方案”。
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生育价值、共担养育责任的文化共识。当年轻人不再为“生不起”“不敢生”而焦虑,这座城市的未来才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