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5日北京讯(李新民 王硕新 )一纸文件,千万家庭的教育账本正在改写,中国学前教育进入免费时代。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国办发〔2025〕27号),正式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这项重大惠民政策将于新学期开始时落地实施,惠及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大班儿童。
政策明确,免费标准按照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批准的公办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执行,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民办幼儿园同样享受政策支持,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园标准减免保教费,高出部分可按规定继续收取。
政策背景:减轻教育负担的国家行动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家庭教育的支出重点。此次国务院政策出台,瞄准了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 ,旨在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政策发布后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在政策评论区,有家长留言询问:“免除一年?还是托班免除?没理解” ,另一网友则关心“小班免?中班不免?”这些疑问反映了公众对政策细节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国家还推出了针对更小年龄段儿童的补贴政策。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育儿补贴制度为3周岁以下婴幼儿提供每孩每年3600元的现金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两项政策共同构成了覆盖0-6岁儿童的国家养育支持体系。
政策核心: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详解
根据文件规定,免费政策主要涵盖三个关键方面:

免费对象: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适龄儿童参照执行同等减免政策。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涉藏州县及新疆四地州等地区继续执行现行政策。
免费标准:严格按照地方政府批准的公办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执行,不包括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这意味着家长仍需承担除保教费外的其他费用。
财政补助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体系。中央财政按地区分档补助:第一档分担80%,第二档60%,第三至五档分担50%。地方承担超出补助标准上限的部分。
对因免保教费导致幼儿园收入减少的部分,将由财政部门综合在园儿童人数和生均收费水平等因素进行补助。
配套保障:教师待遇与弱势群体关怀
新政特别强调保障学前教育质量与公平。文件要求各省健全投入机制,将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同时要求制定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财政补助标准,全面提升办园质量。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在政策多个方面:
- 在国家统一免保教费政策基础上,鼓励各省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资助政策
- 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资助政策实施效果予以奖补,适时研究建立统一的资助制度
- 鼓励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安排经费,帮助困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这些措施与部分地区已有实践相衔接。如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今年7月刚为1491名学前困难幼儿减免春季保教费94.65万元。
实施路径:从中央到地方的执行框架
为确保政策顺利落地,国务院明确了四级实施体系:
组织领导层面:强化省级统筹作用,要求各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类细化公办园和民办园的省域内财政补助标准。
资金管理层面: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监控,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严禁拖欠教师工资。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行为依法追责。
基础工作层面:加强学籍管理,审核在园儿童数据;提高幼儿园园长和资助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规范办园行为,守护儿童身心健康。
宣传解读层面:要求多渠道加强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政策明确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了2011年建立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标志我国学前教育支持体系实现根本性转变。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实施后,一个普通家庭在大班阶段可节省数千元保教费支出。在海南等省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已被控制在公办标准的1.5-1.8倍内,民办园幼儿家庭也将获得可观减免。
随着各地实施方案的制定,这项政策将重塑中国学前教育格局。财政部、教育部将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周期不超过3年,意味着免费范围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