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2日齐齐哈尔讯(记者 魏伯勤 通讯员 吴志峰 冯乐行)夏日清晨,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镇国星村老人们在健身器材区舒展筋骨,孩童们芍药花香中穿梭。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身占地11500平方米的“幸福广场”。

村支书孙亚东介绍:“这些年镇党委的领导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了给村里百姓谋福祉,送温暖,从去年开始,村“两委”制定了孝心养老保障政策、合作医疗参保补贴、高额住院医疗补贴、教育激励政策等四项政策为村民谋福利。”
54 岁村民刘明学对此满是感恩。2024 年 7 月,他因双侧股骨头坏死住院,花费 7 万余元 。出院后,社主任马永山带着 2000 元医疗救助金登门慰问,这份温暖让他真切感受到村里的关怀。

据统计,2024 年全村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 4000 元,惠及 2 户村民 。这些救助金,是村集体对患病村民的牵挂,为困难家庭减轻医疗负担,传递着互助互爱的正能量,也让村民们深深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感恩这份守护与帮扶。
这份温暖源于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该村通过三资清理,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85万元。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将孝心养老、医疗补贴、教育激励等四项民生政策纳入村规民约,2024年累计支出25万元,惠及1600余人次。今年,又新增拥军优属政策:现役军人家庭每年发放2000元慰问金。

“村规民约不仅是‘紧箍咒’,更是‘暖心贴’。”孙亚东翻开最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五项政策条款清晰列明,“我们建立了“宣传-联动-监督-奖惩”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将各类惠民政策发放条件,与德治、法治、自治的村规民约直接挂钩,形成“守约享惠、违约受限”的约束体系,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从泥泞土路到生态宜居,从因病返贫到病有所医,国星村的实践印证着:集体经济是民生保障的“源头活水”,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随着五项政策持续落地,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生动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