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年基层诊疗将实现智能辅助全覆盖,八大场景重塑就医体验
中经联播讯(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1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擘画“人工智能+医疗”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该政策以“2027年初步建成、2030年全面普及”为双阶段目标,从基层诊疗到临床专科、从患者服务到科研教学,构建全链条智能医疗生态体系。
双阶段目标锚定高质量发展
根据《意见》,到2027年将建立一批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临床专病专科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集群。基层诊疗智能辅助、临床专科专病诊疗智能辅助决策、患者就诊智能服务将在医疗机构广泛应用,同时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打造高价值应用场景,带动健康产业升级。
至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应用,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标准规范体系,并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八大领域重点突破,惠及全人群健康
政策明确八大重点应用方向,涵盖基层医疗、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等全场景:
基层医疗提质: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能应用,强化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功能,提升慢病协同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基层医生将配备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实现常见病多发病的精准诊疗、处方审核、随访管理一体化。
临床诊疗增效:省级统筹推动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从单病种向单器官多病种升级,提高影像诊断效率与报告质量。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将拓展儿科、精神、肿瘤及罕见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智能临床决策支持应用,提升专科医生诊断能力。
患者体验优化: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精准预约分诊导诊、智能预问诊、云陪诊、智能随访等全流程服务。推广床旁智能设备实现病情监测预警、智能护理,推动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认共享,实现移动支付、医保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服务。
中医药智能化升级:构建中医临床专病知识库和临床用药知识库,支撑中医药诊疗大模型研发。推广中医智能诊断设备实现“四诊”信息定量化采集,建立中药材全流程追溯系统,实现从种植到使用的全周期智能管理。
安全可控底线,创新监管并重
《意见》强调“安全可控”原则,要求优化行业管理和审核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和预警机制,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通过建立省级区域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服务、质量、安全的智能监测与预警,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可靠、可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政策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具体举措,将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培育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最终实现“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全链条智能服务,让科技红利真正惠及亿万民众。
此次五部门联合发力,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正式进入规范发展快车道,一个更智慧、更普惠、更安全的医疗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