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4日,世界各大通讯社以第一时间,大报的头版以醒目的标题,覆盖全球的电视网送出的第一幅画面都播发了来自南亚国家巴基斯坦的一条重要消息。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里·布托的女儿,年仅35岁的贝娜齐尔·布托被任命为巴基斯坦的新总理,她是巴基斯坦也是伊斯兰教国家的第一位女总理。
人们感到惊讶,一位女性特别是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的一位女性居然登上权力的宝座。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她登上权力的顶峰,道路一定坎坷不平。确实,她付出了许多许多?
1953年6月21日,正好是夏至,巴基斯坦的海滨城市,当时的首都卡拉奇骄阳似火,连续几天温度高达40度左右,一阵阵热浪把人们赶到了海滩。但在卡拉奇平托医院里仍然忙忙碌碌,在产房外的走廊上,布托家族的人焦急不安地默默等待着,他们的眼睛都盯着妇产室的房门。过了一会,突然从产房里传来了清脆的啼哭声,布托家族的人顿时露出了笑容。这个家族又添了一个新成员。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长着一头美丽鬈曲的头发,玫瑰色面庞,纤纤小手的小宝贝会给一个伊斯兰国家的历史打上自己深深的烙印。父亲为了纪念他夭折的姐姐、给小宝贝取名“贝娜齐尔”,乌尔都语为“独一无二”。小名“萍姬”,意为“小不点”。
按照当地重男轻女的风俗习惯,要是谁家生了女孩,这个家庭就没有面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一般不告诉别人,并在家里贴上符咒,用线把一个环子拴在孩子的脖子上,这样可以不再生女孩,但布托小姐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她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祖籍在信德省的拉卡纳,古老的印度河从它旁边缓缓流过,孕育出了灿烂的莫多焦达罗文化。这里可谓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布托家族就是这块丰饶土地上的佼佼者。
据说这个家族是从被称为“伊斯兰大门”的信德省入侵并征服印度的阿拉人的后裔,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有成千上万的人属于信德最大部落之一的布托部落,其成员从农民到地主都有。贝·布托家这一支是有名的布托部落头人多多汗的直系后代。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成为信德省最大的地主,并在政治上一直占统治地位。他们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在自己的领地上从容地狩猎,随心所欲地支使成群的仆人。
布托家族一直流传这样一则故事。当1843年,英国人把触角伸向信德并征服它的时候,一位名叫差利·纳皮尔的英国人坐车漫游信德省,总是不断地问司机,这是谁家的土地,司机总是用同样的回答,布托家的。当睡了一大觉醒来的时候又问司机,回答还是布托家的。确实,布托家的土地一望无际。
贝·布托的曾祖父米尔·吴拉姆·穆尔塔扎·布托是一位敢作敢为的人。
年轻的时候长得一表人材,知识又渊博,令许多信德女子倾慕不已,连一个英国少妇也为之动了芳心。俩人很快难舍难分,订下了山盟海誓。在当时,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穆斯林结婚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犯法的。此事惊动了当地一位名叫梅赫的英国上校,他马上派人把穆尔塔扎·布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少校对他劈头盖脑地大肆训斥,“你真是胆大包天,居然敢勾引英国妇女,给我跪下,我得用鞭子好好教训你。”还没等少校把鞭子扬起来,穆尔塔扎·布托抢先一步夺过鞭子猛抽少校,直把少校打得大喊大叫,趴到桌子底下,才把鞭子扔到地上,不慌不忙地大步走出少校办公室。
自然,麻烦就来了。以前没有任何人敢这样教训英国人,英国人岂能丢掉自己的面子就此罢休,于是,马上派人捉拿穆尔塔扎·布托。家人和朋友只好劝他逃走,免遭杀身之祸。穆尔塔扎·布托只好带着几个朋友和他心爱的英国妇人趁夜色离开了拉卡纳。英国人很快紧随而来。为了摆脱英国人的追寻,他们决定分两路,一路跟穆尔塔扎·布托走,一路护驾英国妇女。显然,带着英国妇女的一组行动要缓慢一些,英国人渐渐追上来,要想甩掉英国人已是不可能了,于是他们匆匆忙忙拉了一个掩体,用树枝盖在上面,这
哪能躲过英国人的眼睛,他们很快被发现,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杀死了英国妇女。因为在分手行动时,穆尔塔扎·布托就交待过,无论如何不能让英国人抓住她,这是一个尊严问题,最后,其他的人也自杀了。
英国人井没有放弃追杀穆尔塔扎·布托。他渡过印度河,往北边逃,到了巴哈瓦蒲尔士邦,得到土邦头头盛情款待。但英国人威胁帮主,如果藏匿穆尔塔扎·布托,就要派兵占领土邦,帮主没有办法,只好把情况跟穆尔塔扎·布托说了。他不得不翻山越岭来到阿富汗王国,寻找庇护。阿富汗王国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国王虽然尽了很大的力,但还是无法保护他。穆尔塔扎·布托还是被英国人抓到了。家里的人只好变卖自己的家产,花了大量的钱才把穆尔塔扎·布托弄回来。但没有过多久,穆尔塔扎·布托因劳累过度,精神抑郁,水烟袋终日不离手,在27岁就离开了人世。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仅仅因为爱上一个英国女人,就付出了生命。
贝·布托没有见到她的曾祖父,这都是她父亲讲的。到了她祖父沙阿·纳瓦兹这一代,生活的舞台扩大了,已不满足于拥有大量的土地,偏隅乡村,而是走出世代生活的地方,到城市去闯天下,呼吸从西方吹来的资本主义的新鲜空气。由于他的祖父为人诚实,头脑精明,又有学问,很快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孟买政府谋到了一个职位,而且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并且积极参加当时印度的政治活动。他对当时国大党有关伊斯兰问题的一些做法极为不满,从而获得了英国人的好感,英王还给他授了爵位,成为当地一位有影响的伊斯兰教人物。
孟买是当时印度的最大港口,也是受欧风美雨吹打最早的地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这里投资办厂,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方式也与内地有很大不同。贝·布托的祖父深深体会到国家的贫穷落后与教育息息相关,于是,很早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念书。这在大多数的地主眼中是一件受鄙视的事情,遭到许多人的讥讽。许多封建地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己拥有大量的土地,足以养活子女一生。儿子有可靠的收入,女儿嫁出去,也可继承土地,还有兄弟和丈夫照顾,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教育。这种传统对于虽出生于地主却受欧洲风雨洗礼的纳瓦兹来说已经陈腐过时了。给子女土地,只是给了一点财产,而让子女受教育,就是为他们进入上层社会架起了一座桥梁,提供了一把钥匙。
他不仅要送子女读书,而且还要把他们送到国外去受最好的教育。他要为信德省的地主树立一个榜样,开创一种学习知识的风气。他的儿子先被送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政治学,后人牛津大学,接受严格的西方教育。这种重教风气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布托家族的传统。
贝·布托的父亲佐·阿·布托在美国和英国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西方大学教育,这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托先是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政治学,耳濡目染了美国式的民主政治。1950年又进牛津大学攻读法律,研究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毕业之后,又获得了伦敦林肯法学院的高级律师资格,曾被聘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国际法讲师。回国后,在卡拉奇操律师业,后在信德省穆斯林法学院任教。
布托本可继承基业,经营管理信德的地主庄园,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不愿去过那种安稳但没有活力的生活,而是把眼光盯着巴基斯坦的政治舞台,决心在充满巨大危险的政治舞台上一显身手。从政的执著信念加上横溢的才华和充沛的精力使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政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1957年,布托出任巴基斯坦联合国代表团成员,1958年任巴基斯坦出席日内瓦海洋会议代表团团长,同年10月22日,以“而立”之年任阿尤布·汗政府的工商业部长至1960年,成为巴基斯坦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政府内阁部长,1963年1月一1966年7月任外交部长。仕途一帆风顺。贝·布托的母亲努斯拉特·布托是阿里·布托的第二个妻子。阿里·布托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表姐阿米尔。按照布托家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当地的风习,布托家族的人只能同本族的人通婚,在姨表或姑表之间嫁娶,这样可以使土地不致于转到另外的家族。因为伊斯兰教规定,妇女有权继承财产,所以,阿里·布托一出生时就在父母亲的包办下同姑表姐订了婚。到了12岁,这个乳臭未干还在学校念书的小家伙在他父亲的逼迫下,就跟比自己大10岁的表姐结了婚。他当时根本不知道结婚是什么,这时最迷恋的是板球而不是女人。他的父亲为了安抚他的怒气,给他买了两袋新板球。婚礼举行完毕,他就跑出去同伙伴们玩板球去了。有意思的是,这桩婚姻也还受到人们的羡慕。他的一个小伙伴在11岁就跟一个32岁的姨姐结了婚。这种婚姻习俗不知酿成了多少悲剧,他的第一个妻子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她虽然名义上没有跟布托离婚,但实际上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
布托和他的第二个妻子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相遇的。当时,阿里·布托从英国回来度假,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努斯拉特。努斯拉特是一伊朗富商的女儿,也在英国学习。阿里·布托很快就被努斯拉特的高雅脱俗的言谈举止,和如花似玉的容貌所迷住,努斯拉特也被阿里·布托的英俊外表和非凡的才华所吸引,两人相见恨晚,一见钟情,堕入了甜蜜的爱河之中。
但两人的不同信仰给他们带来了一些麻烦。阿里·布托属于伊斯兰的逊尼派,努斯拉特属于什叶派。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但两位年青人的执著爱情还是化解了前辈的矛盾,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于两人都在西方生活过,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有着浓重的西方味道。当布托家族的妇女们还戴着面纱生活在院墙内,外出经常裹着严严实实的罩袍时,努斯拉特早已脱下面纱,经常驾车在市内转来转去,出入大街小巷。就在巴基斯坦诞生后,她在妇女准军事军即国民卫队还当过女军官。这种生活对于传统的巴基斯坦女子来说是很少的,当时布托家族的妇女根本不可能像她那样抛头露面,仍然按照既定的生活轨迹过日子。阿里·布托也不像一般男人那样,他总是在妇女住的房子里同妻子呆在一起。在建造克里夫顿70号时,阿里·布托没有为女眷们专修的住房。
贝·布托生在这种文明而又开放的家庭,成为她以后走出家门,步入社会的天然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