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年一度的《今日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再次被选为美国人最敬佩的男性和女性。这是连续10年希拉里被评为最受敬佩的女性,连续4年奥巴马被评为最受敬佩的男性。
《今日美国》报道说,根据12月15-18日进行的这项民意调查结果,2008年评选美国人最敬佩的男性时,奥巴马取代时任总统小布什排在第一,但今年小布什继续排在第二位,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排在第三。纽-金里奇和特朗普并列男性第六位。
电视节目名嘴奥普拉连续十次排在最敬佩的女性第二名,24年来她一直排在前十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排在第三名,前阿拉斯加州州长佩林下降到第四位。
前国务卿赖斯和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分列第五和第六位,并列第七的是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表演家艾伦-德杰尼勒斯。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自 1948年当她还是公主时就上榜,今年和美国众议员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歇尔-巴赫曼并列第九位。
希拉里-戴安-罗德曼于1947年10月26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1969年从韦利斯利大学毕业后,希拉里被耶鲁大学的法学院录取,在那儿她遇到了学法律的同窗比尔-克林顿。
大学时代的希拉里常因衣着朴素落伍而显得不合群,带着厚如瓶底的眼镜,她曾自嘲:“瞎得像蝙蝠。”人们还记得她当时的样子:法兰绒衬衫、厚镜片和朴素的衣着。简朴得就像入学通知或者校方告示所要求的,“有点让人惊讶”,希拉里的同班同学盖尔-希伊后来描述到。
在嫁给英俊的比尔-克林顿那天,她母亲在婚礼将要举行时才发现希拉里这位新娘连结婚礼服也没为自己准备。而在丈夫准备竞选州长和总统后希拉里决定重塑自己的形象,她摘掉眼镜、染了头发、穿上了得体的名牌套装。
就在丈夫传出丑闻的日子里,她为自己建立的魅力形象也毫发无伤,以至于竟登上了美国《VOUGE》杂志的封面。
但是希拉里在大学的社会活动中却非常活跃,她很快投入到反战的罢课活动中,还组织了校园的游行活动。但她给同学们更深刻的印象来自她的“勤奋努力、严肃认真”,甚至独来独往。
“她从来都按时去大学生体育馆练健身操,对自己非常严格,有时甚至苛刻。”她的同学塔米-怀尼特回忆到。
希拉里从小一直受到父亲休-罗德姆的严格管束。后来希拉里在自己的一部自传中回忆到:“我的父亲总是力求完美,我知道自己总是达不到他的目标。有一次,当我拿着全A的成绩单回家时,他看了一眼却说,‘这是什么考试,一定是太简单了’”。
对于希拉里在大学的表现很多关注她学生和老师留下了不同的印象。1994年希拉里的一位同学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说:“许多年来她一直掩饰着她的野心。但在耶鲁法学院时,她不再隐藏她急于要成为重要政治人物的渴望。”
而她的另一同学则说:“那时有许多争取民权、关于外交政策及其他问题的集会,她总呐喊奔走其中,却从未受过处罚。我想她谈的最多的是在性别和工作机会方面,虽然所有这些看上去超出了她自身的能力。她真正的事业是她希拉里自己。”
耶鲁法学院的知名教授伯克-马歇尔则认为,“她非常聪明、勤奋、有吸引力,但是,在她的政治策略上和其他人一样,缺乏想象力。”但是这位缺乏“想象力”的女子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夫人。
1996年初的总统大选中克林顿夫妇大获全胜,政治上的默契终于把他们从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带进了白宫。婚后她步入政界,被克林顿总统在总统任期的早期内指派负责颇有争议的保健制度改革。
该项改革旨在为美国全民提供健康保险,然而无论是这项改革方案还是总统对希拉里的委任都遭受了公众的强烈谴责。最终这项改革没能通过国会的批准,之后的几年中第一夫人希拉里不得不退出了公众生活。
1967年, 大学二年级女生希拉里在给中学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即便生活是荒谬的,我为什么不能让它荒谬地快乐?”在那个学期中,她尝试了三种半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孤僻的书虫、一个伪装的嬉皮士、一个教育和社会改革分子,以及半个头脑简单者。
40年后,这位当年的女愤青,早已不再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彷徨。自从2007年1月正式宣布参选总统以来,希拉里凭借雄厚的财源和庞大的组织系统,以机器般的坚定意志和缜密运作,在她人生最重要的这一战中,奋力冲向权力的巅峰。
这位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接近总统大位的女性,却也被认为是美国最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半个美国热爱她,半个美国憎恶她。
在支持者眼中,她是民权斗士,女性楷模,为追求公平与正义而从不畏缩。在反对者眼中,这是一个要全盘颠覆美国传统价值的激进左派,她冷酷无情,工于心计,不择手段攀向权力顶端。
成长于狂飙激进的上世纪60年代,从反建制的先锋变成今日的建制内翘楚,希拉里的历程有如美国左翼一代成长史的缩影。2008年的选举,进行的不只是对她个人的信任投票,也是对这一代人的一个历史鉴定。
马丁-路德-金的遇刺改变了她
1968年前的希拉里,是一个迷茫、温和、有趣并且有一些怪异念头的女孩,而且,她还是一个共和党人。1968年改变了这一切。
1968年是历史上有独特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如火如荼,时代变革的剧烈让社会充满戾气。马丁-路德-金在同年遇刺,种族冲突导致的骚乱此起彼伏。
在国际上,“布拉格之春”在苏联的坦克车下被粉碎。在巴黎,大学生们建起了街头堡垒,掀起红色五月风暴。左翼浪潮在到处翻滚,一个火红的年代在这一年定格。
希拉里谈到这一年时说:“当时感觉在国际上和美国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我对事物的看法。”
1968年4月,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希拉里的室友回忆说,希拉里听到这个消息几乎崩溃,她满脸泪水地用书包拍打墙壁,并且高叫“我再也受不了”。然后,她组织了学校两天的抗议活动。
这一年的夏天,对于共和党越来越怀疑的希拉里,同时观摩了两个党的党代会。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党代会期间,全美反战人士举行了激烈的抗议活动,遭到警方的血腥镇压。
当时,希拉里甚至曾经亲眼看到,抗议人士将一个马桶从高楼上扔下了。在她多年以后写作回忆录时,对当时受到的震撼仍然有详细描述。
而在共和党的党代会上,落败的总统参选人洛克菲勒参议员,因为其反越战的立场,受到排挤和奚落。这让希拉里确定她将离开共和党。她说,她不能接受这种不宽容。
在这个夏天,希拉里和朋友很认真地探讨在美国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尽管结论是否定的,但希拉里已经认定,要改造这个社会,就必须进入体制,掌握权力。她的友人回忆说:“对她来说,这不是理论上的谈论。她真的相信她可以拥有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