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视着这富有浓厚中国气息的会议室,我等待着沙逊勋爵(Lord Sassoon)的出现。
我身处怡和控股有限公司(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imited)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办公室。怡和是伦敦证交所及新加坡证交所上市公司,作为远东最大英资财团,它在中国有100亿美元投资。沙逊勋爵是该公司董事。不过,虽然采访地点在怡和,但勋爵接受采访的身份却与怡和无关,而是他的另一重要职位 —— 英中贸易协会(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主席。
沙逊勋爵的家族史相当有传奇色彩。约两百年前,该家族发迹于远东,上海地标之一和平饭店即为沙逊家族所建。历史上沙逊与怡和在亚洲一直是商业竞争对手,如何沙逊勋爵成了对手家的董事?
沙逊勋爵急匆匆地走入会议室。他中等身材,偏瘦,面容精干,举止谈吐颇文雅,声音具磁性。
沙逊勋爵曾担任英国财政部商业大臣(Commercial Secretary),任职期间大力协助并推动前英国财相奥斯本与中国“黄金十年”的关系,英国脱欧后的不确定性为中英商贸关系添上变数。勋爵一向低调,极少接受采访,但作为英中贸易协会主席,他愿就中英贸易前景与中国读者分享其个人观点。从不公开谈论沙逊家族及怡和的他,也首次公开谈论了一些和平饭店背后沙逊家族的故事,以及自己与怡和主席的多年友谊。
问:退欧后,你对中英经贸关系有何观察?
沙逊勋爵:据我所知,英磅贬值后,来英国旅游及购物的中国游客人数增多了;其二,中国投资英国(如地产)的兴趣增加了。华为在退欧后很快就确认其在英国的投资计划不变。
问:为何中国仍视英国为投资重地?
沙逊勋爵:一,这里有严明健全的法律系统保护投资者;二,与其他西方经济体不同,这里欢迎外国投资,投资环境开放;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英国可能是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最后,是英文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退欧不会改变以上这些条件,甚至会更有益。
7月22日,沙逊勋爵随英国财相哈蒙德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主持的中英金融服务圆桌会议,这是英国脱欧后的首次中英高层会议。与会人员共25人,包括中英两国各家大型银行及证券交易所的主席或总裁,如中国建行、中国工行、汇丰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等。其后财相哈蒙德会晤了中国副总理马凯。
谈到会议结束后的感受,勋爵说:“圆桌会议扫除了此前的不明朗性,让我感到中英关系仍朝着积极方向前进。和中国官员会面,能够当面了解他们的担忧,感觉事情开始明朗化,中方开始看到的更多是机会,而非目前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相比刚刚开始退欧时,我现在感觉更加积极了。
问:你非常了解前财相奥斯本和现任财相哈蒙德,他们在对华政策上会有所不同吗?
答:他俩性格不同。我非常赞赏的是:在英中的“黄金十年”关系中,奥斯本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哈蒙德对中国的态度会和奥斯本类似。他非常了解中国,今年1月曾以外相身份成功访问中国。作了财相后,我相信中国是他第一个出访之国,这也证明他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问:前段时间,首相梅决定推迟批准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这似乎给中英关系造成了某种不确定性。哈蒙德的对华政策与态度,会否得到梅的全力支持?
答:首相府没有告诉我们,在核项目上他们到底在观察什么?我们只是在猜测。哈蒙德与梅有多年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与友谊。等九月梅参加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时,我们可能就知道了。希望欣克利角核项目能够很快回到原轨,继续推进。
问:目前中英自由贸易协定进展如何?
答:即便达成了中英自由贸易协定,也必须在英国退出欧盟后才可能签定。(英国)现在做的是尽早和各国商谈,以确保在英国离开欧盟后,能尽快签署协定。中国与澳大利亚协定的签署花了四年,与瑞士是两年,所以从现实角度而言,一个协定起码要花上两至三年。
问:你回过和平饭店吗?
答: 回上海的感觉很好,尤其是去和平饭店。它仍然屹立在那里,且容貌不改。从1920至1930年,我们家族在上海还建造了许多其他的建筑,现在仍在使用,如酒店和电影院。
问:你入住过和平饭店吗?
答:没有,不过我在那里喝过咖啡,吃过饭。听说酒店博物馆里还挂了我们家族的相片。”
问:沙逊家族大吗?
答:19世纪时很大,不过后来我们家族的男嗣特别少,到了我这一代,就不是那么多了。比如说建和平饭店的那位家族成员,他的确结了婚,可是没有孩子。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问:19世纪时,你们家族与怡和在中国大陆及香港曾是贸易竞争对手。为何你做了怡和的董事?
答:商业对手是多年前的事了。我以前做过银行家,也在政府任职。怡和许多业务都在中国,而我喜欢与中国打交道。所以(入怡和)就有些水到渠成的味道了。
问:听说你和怡和主席Sir Henry Keswick是多年好友?
答:我在1974年gap year(英国学生入读大学前,有一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一年被 称为gap year)时在香港认识他。所以认识他很多年了。”
问:为何会身兼英中贸易协会主席一职?
答:中国大陆解放后,怡和失去了所有在中国的资产。于是退回到香港,重新开始。现在怡和是英国在中国最大的投资企业之一,有100亿美元的投资。主要在零售业、消费行业及地产。我在怡和的工作,对我英中贸易协会主席一职很有帮助。因为怡和一直积极寻求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所以当我和英国商家谈起投资中国的机会时,全都基于我的工作经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中国许多有趣的投资点,所以我常常非常热情地和英国商家谈及此事。
问: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没能尽早以个人身份投资中国。
问:最大的成就?
答:第一,是就职卡梅伦政府期间,为英国经济走向正轨做出了绵薄之力;二是在促进中英良好关系再上新台阶时,亦助了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