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记者 易全】古语云,大隐隐于市。在以快速赚钱闻名于整个世界的深圳闹市街中,不经意间竟然还发现了一位终日以笔墨为友,让儒道作伴的高人;一位以研颂古经旧籍,每日挥洒写字为乐的真正意义上隐士。他,就是年届古稀的方斌先生。
原籍广东普宁,别号藏六斋居士,讲一口很不错的潮汕音官话,且中气充足、声音洪亮的方斌,退休前曾任职深圳宝安区文联主席。如今他还有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社科院佛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等头衔。他以扎实敦厚的古汉语文学为底色,长期苦耕书法历数十年不辍。截至目前,已出版了《南窗偶记》《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文学及精品——方斌卷》《藏六斋闲墨》《六祖坛经》《金刚经》《中华经典丛书》等文学及书法专集共14本之多;他一共举办过四次个人书法研讨会,并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各有关城市举办了8次个展。《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专题介绍他;中央电视台及其6家省市级电视台,亦曾先后八次为其拍摄了书法专题片。
在方斌老友,原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郑贱德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深圳宝安区商业中心地带的方先生家。在一个很大住宅区内的一栋普通民居里,方先生亦家亦创作室的个人空间不禁让记者为之震撼。由旋转梯上二楼的中庭,从地板直达天花,整面墙精制的木架上,整齐排放着方斌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各式原作,这些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多为黑墨写就,但有的却是以书界更显贵价的朱砂书写,作品均经精心裱制并盛放于量身定做的木盒当中。
方斌戴上白色手套,逐幅取下展示给来访的记者并一一作出介绍。他家中面积最大的大厅内,密集排放着盛装他作品的硕大木箱,大厅仅留下一条狭窄过道方便人进出。在临窗的一个较小房间里,除倚墙而立的整排书架外,最抢眼的是铺着张大号毡垫的台子,这个可以真正意义上称为“斗室”的所在,正是方斌挥毫的地方,一张张既显示出标准字体的美感,同时又浸透着他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十余年来从这间“斗室”里,走向了全国各地。
方斌先生的古文底蕴深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文科班出身,他可谓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且无所不精。和方斌有十余年交往的书画名家张巨鸿,称其“书作结构谨严,笔法多变,章法灵活,雄正清刚,气象浑穆,一派大家气势”,他还评价方斌“博学多闻,浸淫于儒、释、道三家,尤擅诗词歌赋,学养殊深”,“是居住在岭南的当代书法大家”。
中国书画学术网执行总编,书画评论名家,中国文脉出版社副社长李志宏先生,在其《不随风气始归真——我心目中的方斌先生》一文中有如下评价:“最能代表先生文学修养的当属古体诗词和楹联,他的诗词和楹联格律严谨,在内容上,重视意境的营造,运意象于虚圆之中,追求“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其诗雍雍和雅,看似华藻奔放,实则雅洁严谨,如《游无锡太湖》:‘淼淼烟波一鉴空,渔舟数叶半朦胧。分明已见西施去,犹恋江南暮色浓’,深受著名诗人林从龙的赞赏,并收入《当代绝句三百首》。”李志宏又提到了方斌在退休后研习佛学,其诗联风格有所转变,“多是由景入理,深涉释道,意广象圆,形神无间,如《游九华山》有‘我问名山山问我,无心无得见如来’句,又如楹联‘修到无心方是道,不随风气始归真’和‘观心明心无心以佛为心,学古鉴古用古以古为师’等。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受东山寺之邀,为佛教泰斗本焕长老作挽联两副,其中有一副挽联为‘佛门泰斗,不生不灭,一代宗师施法雨;硕德期颐,如去如来,大千信众忆慈悲’,刻字后挂于本焕大师纪念舘,被转载刊登,深受好评。除此之外,先生的古文得先贤遗风,如拟汉赋所作的《敦煌赋》和《乌木魂》大量运用赋比兴,想象奇特,铺陈华藻,直抒胸臆,庶近于古风。”
方斌擅长于章草、魏碑、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体,李志宏指其书法“以北碑为基,帖学为用,楷书取法《好大王》《爨宝子》和《东岳嵩高灵妙碑》等,行草学黄庭坚和何绍基,章草取法《急就章》,学索靖和王遽常等,书体虽异,但‘厚朴雄强,苍茫老辣’的审美追求贯穿他的整个书法创作过程”。他又评价方斌作品,称其“精研笔法,重视书法线条的质感和弹性,他的书法极具金石气,浑朴古茂,厚实含蓄而不乏空灵之感”。
记者晚方斌先生年秩一轮有多,历经文革“破四旧”和“四人帮”之乱,基础文化功底浅薄,对中国书法之妙庶几胸无点墨。但这丝毫不妨碍记者于欣赏方先生大作中寻求感悟;同时记者亦感奋于今朝喧嚣浮躁书界环境中,方先生所展示的那份足够从容、淡定和朴实。
“方先生是真正做学问的啊!”,带记者来采访的郑贱德先生的这一评语看似普通,但在记者看来,于当下应该算是最高级别的赞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