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黄河东流水 浓浓华夏儿女情

与艺术为伴,插上梦想的翅膀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年少的王世利却对艺术有着特殊的执着与追求。他从小就对绘画情有独钟,无时无刻不流露着对绘画的喜爱。由于绘画天赋极高,他被选去少年宫系统学习绘画。但是王世利的父母却极力反对,认为绘画不是正经行当。多亏有了姑姑的劝说和支持,王世利才能在艺术这条路上昂首阔步。
王世利清晰地记得,去少年宫的路很远,但是他却从不迟到。在那里,王世利认真学习,接受了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这也为日后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一次放电影,别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跑去观看,而少年王世利却在家中画起了电影《闪闪红星》的海报,外面的声音很嘈杂,但是王世利却根本听不到,他的世界里如水一般沉静,倒映在里面的只有绘画。
王世利说,童年的记忆尤为深刻,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画家,如今梦想成真,他的心中满是喜悦与感激。作为当代美术工作者,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栽培之恩,感谢时代的赏识之恩。王世利愿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这个时代的美好。

天道酬勤,爱拼才会赢
王世利说,年少的时候,自己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绘画方面扎了根。如今已是根深叶茂,长成了参天大树。
成名后的王世利还在参加社会活动,努力提升自己,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王世利谈到:学无止境,继续拼搏,要为创作奠定基础。艺术要有独树一帜的鲜明个性。画家的作品要有个人标签,要具有代表性,要有辨识度,这些都需要个人的品格锤炼和个人的艺术修养。中国画家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生活感悟与多来年自己熟悉的笔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达到一种高度。
李可染先生曾说:他有废画三千。由此可以看出,不论做什么事情,勤奋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王世利牢牢记住了这句话,画家应该从自己的作品中看到不足,改进不足,之后才会成长。

滚滚黄河水,浓浓中国情
王世利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画家,要对中国的名山大川有感情,中国画讲究情景交融,必须有深沉的爱和赞美。黄河是王世利作品中的主角,他认为黄河孕育了5000灿烂的华夏文明,更有寓意,更具代表性。在创作与黄河有关的作品时,不论春夏秋冬,无畏严寒酷暑,王世利的足迹遍布黄河的每一个角落,他肆意的挥洒着激情的汗水。在他的作品中,画面90%以水为主。对水的画法,更能充分体现王世利的画工了得,大面积以水为背景的画,对画工要求极高,水的结构关系要明确,要有水的动感,他的绘画也结合了西方绘画的一些特点,使画面更具质感。
王世利的作品适合陈列,因为画作有大气之感,这也跟他的画面把控能力有关。他的作品黑白灰分明,流淌着一种质朴和深沉。近处的石头虽然勾勒得小,但是不失有历尽沧桑之感,与画面浑然一体。
画面有如此恢弘的气势,也是对母亲河的高度热爱和赞扬。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王世利用主客观相结合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凸显黄河之美,他强调,作品不仅仅要局限于自然风光,更应该升华到一种人文信仰。王世利一直在追求“远看有视,近看有质”,与其说他的黄河有视觉冲击力,不如说他的黄河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也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挚爱。

传统艺术需要传承,更需创新
作为当代画家,必然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千年的文化根基深厚,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广受百姓的支持和喜爱。作为当代画家,要做到与时俱进,怎么去转换思路,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王世利认为,画家要学贯古今,能够打破思维定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铺垫,也要有中国时代精神作为指引。
面对当下严重的疫情,王世利也是创作了许多相关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将会以捐赠和拍卖的形式来回馈社会。王世利说,我们应该与祖国和人民站在一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更加努力,争取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把黄河文化发扬光大。
伟大的时代造就艺术蓬的勃发展,画家们用画笔去记录时代发展的变迁,去描绘和勾勒祖国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