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11月6日北京电(记者王海珠)由中华中医药文化传承工程委员会、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办公室主办,中城环球(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北京星禾视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聚成铭(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弘扬中华国粹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传承》人物系列报道”活动。聚焦中医药领域的优秀人才,听他们讲述增强中医药行业文化自信的故事,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经营策略,传承中医药成果的宝贵经验。《中医文化传承》人物系列报道之四:

本期人物:常纪庆,当代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继承人、中医执业医师,世中联满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满医药分会副秘书长、世中联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渤海、辽国古医技艺学者。擅长飞针、太虚针、眼针、棒疗等特色传承医术,在心脑血管、腰腿疼痛、妇科等疑难杂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满族医药是指在中国少数民族满族使用的医药,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和国外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的具有满族特色和地域性的民族医药。满族医药一向是“医药并重”,对症下药,注意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大智慧是相通的、一致的,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满族医药从古至今可分为5个时期,即早期渔猎民族医药时期、渤辽快速发展时期(渤海国辽国)、金代融合发展时期、清代顶峰发展时期和现代挖掘整理时期。而现代挖掘整理是满族医药亟需从事的工作,也是满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石。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博学多才、60年如一日的不断挖掘整理满族医药,各种场合极力传播满族医药,为的是传承好满族医药、让满族医药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造福。他就是著名中医专家——非遗满族传统医药传承人常纪庆先生。今天,有幸采访到了常纪庆医师,和他的交流让人受益匪浅。

图为常纪庆获得的部分证书、聘书
努力多途径提高自己的医术
常大夫的医学背景很丰富,是家传、师承和学院科班的融合。常大夫讲“我出生满医世家,太奶奶和奶奶为当地名医,为了培养我,从小就引导我背诵医学典籍、教我很多医学知识”。在家传的耳濡目染及亲自实践见证疗效的情况下,常大夫对满族医药更加喜爱、充满信心。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术,常大夫先后拜了3位师傅,这3位师傅对他医术的提高及今后的从医之路有很大影响。大学毕业后,常纪庆虽然当了老师,但仍然不忘满医满药,常大夫讲:“我那时候特别喜欢科研,经常做一些中草药研究。”由于心有所系,常大夫认为自己应该在满医满药方面发展,造福更多的人。他毅然选择考取长春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巩固和丰富自己的医学体系、提高医术。常大夫说:“一路上很艰辛,但是非常值得的。”
传承好满族医药非物质文化传承是毕生使命
作为医生,本只要做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但常大夫不一样,他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常常想的是怎样把满族医药发扬光大,能让它造福更多的人。因为满族医药确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鲜为人知,不如藏医藏药等其他少数民族医药有名气。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应用满医满药,常大夫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两件事情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一件是刚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到长白山各乡镇走访满医,交流学习,积累了大量的经方、验方、秘方,同时熟练掌握了多种野生药材的采集和炮制过程;另一件事情是支援汶川地震灾后救治工作,常大夫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第一时间组建队伍请愿奔向一线。因为我当时判断,地震后骨折、腰腿疼痛患者会很多。恰好我也在骨诊、腰腿疼痛方面尤为擅长,这也是满族医药的特色之一。果然,我们去了判断没错,每天来我这里看的患者排很长很长的队,整整62天里,救治了近万人。那段时间,虽然很累,但我觉得是我从医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第一次救治了那么多人,让他们远离骨折、疼痛的折磨,很快地恢复正常生活。这其间也是满族医药的功劳。”常大夫还讲到了满族医药里的香文化、胶文化、膏药文化和犀牛文化。他说:“努力传承好满族医药是我毕生的使命。”

图为常纪庆在汶川救治情况
熟背经典、多实践是学好中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常大夫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医术精湛、医药皆通。当问及如何学好中医的问题?常大夫说:“做好两点,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一是要熟背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基础、核心,所谓的经典,就是指的《黄帝内经》《伤寒论》《脉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等等,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前者是中医学的总体思想的指导,后者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这两本书必须细读、精读、反复读。此外,经典一定要读原著,一定要熟背;二要多实践(医学的实践主要指的是勤于临床)。实践出真知,在经典烂熟于心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胆大心细的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悟出医学之“道”,这种“道”是自己的,也是可以留给后人的。”常老也是不断按照这两点要求自己的,他的工作室有好多医学经典古籍。我们去采访他的时候,他也正在翻看一本古籍,桌底下还有两个大木箱子,装的都是医学古籍。常大夫说:“这些书,都是我最近要看完的。”我当时震撼了,这才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呀,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这么高的医术了,还在坚持学习,坚持临床。所以,熟背经典、多实践是常大夫从医的真实写照,也是给想学好中医人士最好最有效的建议。

图为常纪庆阅读的部分医书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国学的载体
常大夫认为,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国学的载体。中医文化根源于祖先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规律的总结,首先从气开始,再到精气神、阴阳五行等等。中医文化具有哲学思想和辩证色彩,它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都有中医文化的影子。谈到文化,常大夫想到了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计划。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用好了中医,将会对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巨大帮助。因为西方文化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子,首先通过传教士传播,大部分传教士都是医生,通过免费治病以换取人信教的方式慢慢接受他们的文化。中医也是治病救人是学科,只要有效,中医先行会随之带动的是中医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从而能被世界更多人认可。
古代文物收藏品对中医药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药的传承是现代中医药的主题,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提及。那如何做好传承是业界亟需解决和不断探讨的问题。常大夫认为,古代文物收藏品不但具有文化价值,同样对于民族医药的传承具有突出的贡献。因为古人将具有独特技艺的中医药技法用文字、图画、壁画等方式记录下来,使得后人通过观看和体会,从而领悟独特技法的奥妙。常大夫说:“现在我治病中的眼针、飞针、摸骨诊脉、棒疗、太虚灸等技法,都是得益于古法传承。”常大夫自身也有收藏文物的喜好,这得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老先生的指导。从那时起,为了传承好满族医药,他就开始收集和研究渤辽古国出图的医学类文化古籍。目前,他的收藏品类繁多、内容齐全,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既有渤辽时期的本草图谱、雕版等,又有辽汉文对照的药方和医书。在此次由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保护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在北京满医堂举办的 “东北亚珍稀濒危文化遗存品鉴会”上,常大夫的文物收藏品得到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大力赞赏,一致认为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医学价值,对满族医药的传承做出了新的贡献。如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会长葛忠兴说:“常纪庆先生收藏的渤海国辽金时代遗存的史料,它深刻反映了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保护传承发展满族医药,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交流互通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指出:“从遗存的内容、绘画形式来看,与传统古籍不同,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尤其在医学上,用这些方法技艺来治病救人,从知识系统和临床效果来讲,足以证明遗存的史料是真实的。”

图为2020年9月20日在北京满医堂召开的东北亚珍稀濒危文化遗存品鉴会专家合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专家组组长宋兆麟(前排右四);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会长葛忠兴(前排右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前排左二);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智文(后排右三);东北亚民族字典收藏家张苏(后排左四);非遗长白山满族医药传承人常纪庆(前排右二)
此外,常大夫对养生提出了重要的看法。他认为,养生重点在于防病。因为病无非不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热(火)、疫气)或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引起的。所以,我们要做到顺应自然、顺应四季、顺应每天以防外感,保持快乐、饮食有节、劳逸结合以免内伤。能防病,自然就能做到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