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2月10日北京讯(罗莉莉 杨辉)教育部近日组织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推荐工作,经各地自主申报、省级推荐、网络公示等环节,认定北京市海淀区等61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教基厅函〔2025〕1号)中强调,各实验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实验区工作顺利开展。

据教育部介绍,此次认定的61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和城市,包括北京市的海淀区、西城区,天津市的北辰区、红桥区,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保定市等(详细名单见附件)。这些实验区将围绕拓展特殊教育学段服务、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强化特殊教育质量建设、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在拓展特殊教育学段服务方面,实验区将探索建立从学前到高中以上全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并探索建立面向所有残疾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制度。同时,实验区还将加大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配备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在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方面,实验区将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对孤独症儿童、多重残疾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需要儿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试点工作,重点探索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部)建设,建立孤独症儿童助教陪读制度。
在强化特殊教育质量建设方面,实验区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范使用教材,探索融合教育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完善送教上门质量管理规范与机制。同时,还将加强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人才队伍及教研体系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在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验区将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探索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同时,还将开发特殊学生个性化教学与学习资源,探索特殊教育数字化教研平台及资源建设,推动残疾儿童青少年相关数据互通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教育部要求,各实验区要针对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举措,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取得实效,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各实验区要充分用好各类平台,深入宣传实验区的政策措施、实际成效和典型案例。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实验区工作进行针对性指导,适时开展总结交流活动。
此次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认定,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先行先试,探索特殊教育发展的有效实践模式,将有助于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