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2月19日济宁讯( 相军 谢支北 刘琛)济宁市通过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创新“农担政策+普惠金融”模式,精准破解小微农业企业融资难题,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为4.1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超300亿元,农担贷款规模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财政投入创新,农担政策精准发力
济宁市财政局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通过优化财政支农政策与普惠金融的有效衔接,创新推出“农担保费市财政全额补贴、市县两级分险、财政贴息”等政策,显著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2024年,市财政累计拨付274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担保费补贴,为6598户农业经营主体减负超1.8亿元。
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在嘉祥县纸坊镇朱街村,通过“农担政策+驻村第一书记+普惠金融”模式,合作社大棚从最初的十几个发展到200多个,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累计获得贷款1600多万元。梁山县则通过“政府+农担+银行+基地+农户”集约化养殖模式,推动肉牛养殖规模从4万头增至13万头,累计投放农担贷款17.45亿元。
数字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济宁市持续推动金融助农“高效办成一件事”,搭建24小时银担网上“客户直通”平台,实现贷款申请全流程线上无纸化,审批时长缩短至1个工作日。金乡县率先落地全省首个“银担系统线上直连业务”,有效破解中小企业缺乏传统抵押品难题。
风险防控,保障政策可持续性
为确保农担政策健康持续,济宁市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将农担公司、政府、银行风险分担比例调整为4:4:2,并采取“大数据+人工”风险审查模式,生成大数据报告,实行360度精准画像。截至目前,全市农担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3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济宁市通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强化财政支农政策与普惠金融的协同效应,不仅破解了小微农业企业融资难题,更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济宁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济宁市将继续深化政策性农担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济宁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