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17日绍兴讯 ( 李文前 薜主仁 孔小辉 肖刚)近日,绍兴市越城区以迪荡街道为试点,率先探索放宽“店铺外摆”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商家在备案后,将餐桌、货架等经营设施延伸至店外。这一举措旨在激发消费活力,打造更具烟火气的城市空间,同时探索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
从省级部署到地方实践
今年3月,浙江省提出支持临街商铺外摆经营的政策导向,杭州、舟山等地已率先试水。越城区紧跟步伐,结合本地特色,于4月中旬推出“外摆新政”,明确商家只需向属地镇街备案并签订承诺书,即可在确保环境卫生、交通畅通的前提下开展外摆经营。
备案制与动态监管并行
根据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规定,外摆商家需承诺自行维护店前环境,街道联合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动态巡查。若发现占道、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将先予提醒或警告,拒不整改者则取消资格。目前,迪荡街道的水木湾区科学园区、湖滨98广场等商圈已有数十家餐饮、零售商户申请外摆,并尝试与夜间经济结合,推出“延时经营”模式。
从后备箱集市到特色街区
越城区在外摆经济中注重差异化发展。例如,迪荡街道通过引导“后备箱集市”规范化运营,将其打造为兼具创意与烟火气的消费场景;迎恩门风情水街则通过统一设计外摆桌椅风格,与街区风貌相融合,吸引游客驻足。此外,府横街、仓桥直街等历史街区正规划外摆集市,计划引入本地特色小吃与非遗文化展示,延续古城文脉。
治理挑战:平衡活力与秩序
放宽外摆政策对城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针对可能出现的停车难问题,越城区计划借鉴金华经验,在重点商圈周边设置临时停车区,并实施“首违免罚”柔性执法。同时,通过“潮汐型”摊位布局和数字化监管,优化公共空间利用效率。
外摆经济需与城市特色深度绑定

绍兴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李生校指出,外摆经济不仅是疫情后消费复苏的“助燃剂”,更是城市文化展示的窗口。他建议越城区结合“三条特色街”(小吃、茶饮、酒吧)规划,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外摆场景,例如在古运河畔融入黄酒文化体验,或在商圈引入AR技术增强互动性。
市民:烟火气回归,期待长效管理
“坐在露天餐桌边吃小龙虾,吹着晚风,这才是绍兴的夏天!”市民王女士对政策表示支持。但也有居民担忧噪音与卫生问题。对此,越城区明确将建立商户信用档案,并联合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外摆区域的环境影响。
越城区“外摆新政”不仅是经济提振的尝试,更是城市治理从“刚性管控”向“包容引导”转型的缩影。随着政策逐步推广,如何在“烟火气”与“高颜值”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古城焕新的关键命题。越城区计划将试点经验推广至绍兴天地、银泰城等大型综合体,进一步激活全域消费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