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9日北京讯(李新民 王硕新)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十大维度出台系统性举措,标志着我国民生保障体系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社保体系扩容提质,灵活就业群体迎重大利好
意见明确强化社会保险主体作用,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这意味着全国2.8亿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实现参保自由。针对低收入群体,政策创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结合,精准识别低保边缘家庭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并建立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将优化,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同时试点将生育保险津贴直接发放至参保人账户。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4亿老年人享受养老金提标补助,2477万困难群体获社保费代缴,此次政策调整将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网。
公共服务均等化突破,常住地服务时代来临
针对流动人口痛点,政策力推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提供,要求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制定"一城一策"实施方案,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首次明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发展灵活服务模式。
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民生领域,婚姻登记等高频事项将实现全国通办,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显著扩大。目前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13.89亿,电子社保卡渗透率超75%,为"一网通办"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家门口服务升级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明确,5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00所优质普通高中,重点向县域倾斜。高等教育资源将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延伸,同时支持高校开设微专业培养紧缺技能人才。
医疗领域启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城市三甲医院资源下沉县域,目标到2025年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安溪县试点显示,通过医共体影像平台,基层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缩短40%,显著提升急救效率。
"一老一小"普惠服务,社区嵌入成主流
针对养老托育难题,政策要求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并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社区服务设施加速复合利用,支持养老、托育、助餐等机构进驻,允许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
托育服务创新突破,要求10年内有条件大城市实现社区嵌入式托育覆盖80%以上,并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长沙市已建成托位4.33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12个,其社区托育模式或成全国样本。
民生保障数字看板
就业: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305.2万
社保:全国社保卡持卡13.89亿人,电子社保卡覆盖75.9%人口
医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城市达131个,大病保险惠及1156万人
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85%,高职校企合作企业超15万家
政策落地保障机制
意见要求建立"一户一条救助链"动态监测体系,全国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已归集8015万人。在资金保障方面,2024年中央财政下拨提标补助187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款达386亿元,企业职工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度平稳运行。
此次政策出台恰逢"十四五"规划攻坚期,既是对2024年民生领域突破性进展的延续深化,更是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回应。随着各项举措落地,我国民生保障体系将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的方向迈进,为共同富裕目标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