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30日北京讯(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在人口老龄化与医疗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下,一场以“专业照护替代家属陪护”为核心的医疗服务革新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自今年6月起,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进入全面落地阶段,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等20余省份同步启动试点,标志着我国住院照护模式向专业化、规范化迈出关键一步。
“无陪护”病房破局:从“全家奔波”到“专业托付”
“以前父亲住院,我和弟弟轮流请假陪护,现在护理员24小时在岗,我们终于能喘口气了。”在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家属钱凌洁道出万千家庭的心声。试点病房内,护理员戴和英正为术后患者翻身、喂药,她的日常工作记录本上,尿量、体温等数据与护士站实时同步,这种“医护辅一体化”模式,让照护精度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试点地区三级医院已率先实现突破:
服务覆盖:江苏140家医疗机构展开探索,湘雅医院急诊科患者与护理员比例达1:4;
费用变革:四川省“一对三”服务日均价140元,仅为市场护工均价的60%;
质量跃升:南昌市第一医院试点病房患者满意度达94.2%,院内感染率下降30%。
标准化体系支撑:从“草台班子”到“持证上岗”
“过去护工行业鱼龙混杂,现在必须经过150学时培训才能上岗。”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晏殊展示着医院自主编写的照护教材,涵盖从鼻饲管操作到心理疏导的32项技能。在无锡,103名护工通过考核获得省级医疗护理员证书,持证率超87%。
职业化路径的打通,让护理员文清莲感慨:“以前打零工月入3000元,现在有了五险一金和固定休息室,收入稳定在6000元以上。”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增的康复治疗专业,更是让超半数学生考取国家级技能证书,为行业注入“源头活水”。
挑战与破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试点推进中,两大矛盾逐渐显现:
人力缺口:三级医院床护比达标率仅65%,湘雅医院通过“护理员+护士”协同模式缓解压力;
支付瓶颈:尽管服务暂未纳入医保,但广东探索的“职称加收”机制(具备医学职称者加收20%)和商业保险接入,为多元支付提供新思路。
国家医保局明确,未来两年将分三步走:
2025年底:各省会城市至少1家三级医院实现重点科室全覆盖;
2026年: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1+X”病区模式(1个重症病区+X个特色病区);
2027年:构建智慧病房体系,通过智能呼叫、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提升效率。
行业展望:从“住院革命”到“养老生态”
“这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升级,更是养老体系的重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随着“免陪照护”与家庭病床、社区养老衔接,一个“医院-社区-家庭”闭环正在形成。在山东,2025年底前所有公立三级医院将提供该服务,2027年延伸至二级医院,预计释放超10万个家庭劳动力。
夜幕降临,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病房亮起暖光,护理员张选荣为曾大爷掖好被角。这盏灯,不仅照亮了患者的康复之路,更点燃了一个行业对专业化、人性化的永恒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