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10日北京讯(何东 雨蝶)伪装成“铁艺品”的稀土,在泰国撕掉标签后运往美国。短短五个月,3834吨战略矿产通过这种路径非法流出。

7月10日下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发布会上透露了一项重拳行动:今年5月,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已部署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
这场行动直指镓、锗、锑、钨和中重稀土等关键矿产的非法外流。何咏前指出,这些矿产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完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走私规模与路径:第三国转口的“障眼法”
当中国对美实施镓、锗、锑等关键矿产出口管制后,国际贸易数据立即显现异常轨迹。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转运的氧化锑高达3834吨,几乎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
航运记录揭露了走私者的操作手法:中国货物出关时伪装成“铁艺品”或“锌材料”,抵达第三国后撕掉标签重新包装,再发往美国。一家美国公司老板坦言:“大货容易被查,只能蚂蚁搬家式走私。”
这些矿产的最终用途令人担忧——大量流入美国军工企业,用于制造导弹、雷达等军事装备。
印度企业也卷入这场灰色贸易。它们向中国申请稀土出口时伪造30多份《最终用途承诺书》,谎称用于“电动汽车”等民用领域。实际上,120吨稀土磁铁最终流向美国军工企业。
法律与技术:20吨走私即可入刑的威慑
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网络,中国打出了法律与技术组合拳。7月初生效的新《矿产资源法》将36种矿产列入国家战略目录,规定走私稀土或锑超过20吨即可入刑,情节严重者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海关监控系统已升级为“穿透式监管”。从矿山开采到出口报关,内蒙古、江西等七个资源大省纳入全链条审查体系。中国海关建立的稀土全球追踪系统,能锁定转手五六次的最终用户。
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在深圳发起专项行动现场会,公安部与海关总署联手瞄准三大走私套路:“伪报瞒报”、“夹藏走私”和“第三国转口”。
5月的会议明确强调,加强战略矿产资源出口管制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当前迫切且重要的工作任务”。
专项行动部署:七省联动的国家行动
这场打击走私的战役已在资源大省全面铺开。5月,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组织商务部等部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现场会,部署具体作战方案。
专项行动明确双目标:既要遏制走私势头、维护国家安全,又要促进合规贸易、保障产供链稳定。这种精准平衡凸显中国作为资源大国的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加纳作为非洲最大黄金生产国也成立了由士兵和警察组成的特别工作组打击黄金走私,并为举报者提供缴获黄金价值10%的奖励。这显示资源保护已成全球性行动。
合法贸易通道:未被关闭的“绿色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并未关闭合法贸易通道。何咏前特别强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充分考虑各国对上述战略矿产合理民用需求,依法依规对相关出口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并批准合规申请。”
商务部甚至为欧洲企业建立了加快审批的“绿色通道”。这种差别化对待表明,中国的管制措施只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而非正常国际贸易。
商务部明确审批原则:对符合最终用途审查的申请予以批准,但军事用途及镓、锗等物项“原则上不许可”。这种透明态度让国际社会看到中方措施的审慎适度。
国际博弈背景:贸易公平的双向诉求
这场矿产保卫战发生在复杂的国际博弈背景下。就在7月1日,中国商务部对欧盟、英国、韩国等30国的不锈钢产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税率最高达103.1%,实施期限五年。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指责中国“市场准入、补贴、政府采购”等问题,何咏前在发布会上作出强硬回应:“欧方领导人的有关言论并未如实反映中欧经贸关系现状。”
他直指欧盟搞双重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2030年间,欧盟就计划提供超过1.44万亿欧元的各类补贴。”而中国新能源产业从全球视角看,不仅不存在“产能过剩”,反而存在“产能缺口”。
美国则在7月2日悄然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限制,能源公司获准向中国出口乙烷。这种微妙互动显示,大国博弈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稀土全球追踪系统已在中国海关运行,这套系统能精准锁定转手五六次的矿产最终用户。而深圳专项行动现场会部署的“穿透式审查”,正在内蒙古、江西等七个资源大省全面铺开,形成从矿山到港口的监管天网。
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发布会尾声强调:“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希望欧方不带情绪和偏见地看待双方经贸关系,少指责、多沟通,少保护、多开放。”
这场矿产攻防战的核心,既是资源安全的保卫战,也是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之争。当最后一批贴着“锌材料”标签的走私集装箱在泰国港口被撕去伪装时,全球供应链的灰色地带正在阳光下急剧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