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17日北京讯 (吕薇 严晓娟)今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下称《指南》),首次系统性构建金融业数据出境的“安全阀”与“加速器”,标志着我国金融开放进入规则化、场景化监管新阶段。
从“一刀切”到“场景化豁免”
《指南》针对跨境支付、跨境开户、跨境人力资源管理等47项高频金融业务场景,明确免予申报出境安全评估。例如:
跨境汇款合规简化:符合“确需原则”的跨境交易数据无需逐笔审核,企业测算合规成本降低20%;
集团协同效率提升:外资机构母子公司间数据流动周期缩短40%,中德企业试点数据显示跨境协作响应速度提升超30%。
这一突破源于对36家中外资机构的深度调研,政策制定者发现,此前61项常见业务因规则模糊导致执行差异,部分机构因过度合规“自缚手脚”。《指南》通过场景化清单实现“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平衡。
筑牢跨境流动“数字堤坝”
政策配套技术防护体系,部署三大核心工具:
区块链溯源:建立跨境数据流“不可篡改账本”,实时追踪敏感信息流向;
隐私计算网关:对跨境金融数据自动脱敏,确保“可用不可见”;
风险评估模型:动态监测108项预评估业务场景,自动触发安全预警。
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已同步升级国际数据口岸,吞吐能力达100PB/日,支撑高频交易实时清算需求。
从“规则跟随”到“标准输出”
《指南》深度对接国际规则,但坚持“主权让渡最小化”原则:
中欧合作:与德国签署数据跨境谅解备忘录,试点汽车、消费品领域示范性通道;
新兴市场对标: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本土化合规指引,避免敏感数据经第三国中转;
抗衡美欧压力:对涉及半导体、AI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数据出境实施“负面清单+逐案审查”,防范技术窃取风险。
“这是中国首次以金融业为突破口,参与全球数据规则制定。”清华五道口研究院专家指出,预计中欧金融数据流动规模三年将增长150%,强化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基建。
动态平衡“开放三难”
政策落地仍面临三重考验:
技术迭代差:部分中小机构数据清洗能力薄弱,需投入数千万升级系统;
国际规则异: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与《指南》存在冲突,中概股面临合规双轨压力;
场景覆盖度:数字货币、AI投顾等新业态尚未纳入豁免清单,需动态更新机制响应创新。
《指南》的出台,既是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制度性承诺,也是维护数据主权的战略部署。其场景化、技术化、国际化的监管框架,为全球数据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的鲜活样本。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