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8月6日哈尔滨讯(朱淑英 金玉玲 朱国栋 温东升 )太空经济规模突破613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78%,哈尔滨新区聚集的50多家航天产业链企业正在这片蓝海中寻找新机遇。
8月5日,2025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哈尔滨新区开幕。在论坛现场,赫晓东院士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商业航天已从国家任务的补充者跃升为驱动技术创新、拓展应用边界、重塑产业生态的核心引擎。”
这一宣告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200余名航天领域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商业航天前沿技术与市场前景,为龙江乃至全国航天产业注入新动能。
政产学研共筑航天创新生态

本次论坛在黑龙江省科技厅支持下,由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哈尔滨新区管委会协办。
开幕式上,哈工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挺回顾了学校与中国航天血脉相连的奋斗史,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近年成功孵化工大卫星、星网动力等高科技企业。
“深化产学研融合是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行稳致远的关键路径,”刘挺在演讲中强调,“哈工大在卫星平台、空间电推进等前沿领域积累了硬核实力。”
赫晓东院士在致辞中描绘了商业航天的战略地位转变。他指出,联盟致力于打破壁垒,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连接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市场应用、资本对接的全产业链条。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王虹向与会嘉宾推介新区航天产业生态时透露:依托“五区叠加”政策优势,新区将商业航天列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
目前,哈尔滨新区已集聚50余家航天产业链企业,形成航天材料、卫星制造及应用服务三大产业集群。
技术突破点燃万亿市场引擎
主论坛的6场高水平报告聚焦商业航天最前沿领域,全方位勾勒出中国商业航天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法律顾问王冀莲列举了一组关键数据:2024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突破6130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商业航天占比78%。
全球商业航天投资超2980亿美元,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中国接近500家。
布向伟在《商业运载火箭发展状况及思考》报告中分析,我国商业运载火箭正处于技术突破爆发前沿与市场空间突变起点。
“火箭发射价格正以每年50%的幅度降低,从最早的每公斤10万元,到明年有望降至2—3万元。”他预测,重复使用技术将大规模应用,中大型火箭将成为市场主流。
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分享了《从柔性平台到敏捷制造》的实践经验。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柔性平台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快速灵活地调整卫星平台的功能和性能。
产业集群崛起注入新动能
作为商业航天新锐力量,哈尔滨星网动力公司董事长刘辉在《霍尔电推进技术发展及在商业航天的应用展望》报告中,将卫星发动机比喻为卫星的“心脏”。
他告诉记者:“自2023年成立以来,在省市区大力扶持下,企业产业链已就绪,厂房建设基本完成,预计明年初产品将大规模推向市场。”
刘辉表示,此次论坛为企业搭建了向同行学习先进运营管理经验的平台,提供了对接更多合作伙伴的机会。
来自长春的遨目科技公司负责人张鸿烈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对航天产业的支持力度印象深刻。这家为卫星做地面“体检”的企业,已落地先研院并与星网动力达成实质性合作。
“未来期待与新区更多龙头企业紧密携手,”张鸿烈在参观企业时表示。
繁荣背后的挑战与隐忧
在描绘商业航天光明前景的同时,与会专家并未回避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王冀莲提醒,当前全球太空形势呈现“一超多强,结盟发展”的特征。空间环境恶化问题尤为突出:“人类发射航天器超2.1万个,有效运行约1.1万个,10厘米以上太空垃圾近5万个,1—10厘米碎片超120万个。”
她指出,这些太空垃圾对未来的航天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法规体系建设滞后是另一大挑战。王冀莲认为:“太空经济的巨大潜力有望促使商业航天成为立法新重点。”
她建议,我国应加速构建新时代太空活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空间活动许可、物体登记等条例,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在4月北京举行的另一场商业航天论坛上,蓝星光域首席产品官秦贵军曾指出:国内激光通信通过“极致内卷”实现成本降低,但仍需追赶美国规模化部署能力。
多维共振激活产业生态
当日下午,论坛设置了4场平行分论坛,覆盖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创新、材料器件与部组件产业技术、卫星产业、七星论坛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卫星产业分论坛中,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了敏捷制造、批量生产等前沿话题。
分论坛结束后,商业航天产业技术联盟专项基金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哈尔滨新区管委会作为东道主,组织与会嘉宾分批实地探访了航威智能、星网动力等代表性高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展示了龙江在航天科技领域的雄厚积累与蓬勃生机。
就在一周前,四川省也举办了省级层面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现场签署10项合作协议,涵盖卫星研发制造、商业发射能力建设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中国商业航天已形成多点开花、集群发展的新局面。
论坛结束后,嘉宾们分批探访了航威智能、星网动力等企业。在星网动力的车间里,董事长刘辉轻抚着即将量产的卫星发动机,向参观者介绍这颗卫星“心脏”的科技突破:“明年,它将推动更多中国卫星遨游太空。”
随着分论坛结束和签约仪式完成,与会者带着新达成的合作意向离开会场。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正如布向伟在论坛上所言:“通信革命、交通革命、能源革命都将与航天深度绑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