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蒋伟民 刘明瑄)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市场监管局近日联合发布实施意见,正式启动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地方标准协同机制。
统一立项、统一编号、统一命名,三省标准化专家库将实现人才共享。为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市场监管局近日联合发布推进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协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这份文件标志着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地方标准协同机制正式启动,三省将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文化旅游等五大领域先行先试,共同制定和实施一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
三省协同,打破标准壁垒
根据实施意见,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将共建标准体系,围绕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消防安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
三省将采用“统一立项、统一编号、统一命名”方式,共同制定和实施一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这一创新举措将有效解决过去三省因地方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市场分割问题,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
在探索建立长江中游区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方面,三省将形成 “政府+行业+社会”三方协同监督的区域标准监督模式。这种监督机制创新,将改变过去单一政府监管的局面,引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力量,提高标准执行的有效性。
长江中游三省标准化战略合作联盟已组建完成,建立起了省部沟通、轮值主席、联席会议、联络办公室“四位一体”治理结构。这一高位战略协同机制,为三省标准化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开放共享,对接国际标准
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三省将充分利用中非标准产业联盟等国际标准化平台,畅通国际标准化渠道,促进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此举将助力三省特色产品突破国际贸易中的标准壁垒,提升“鄂湘赣”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共享机制建设成为另一亮点。三省将建立长江中游三省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组建 “鄂湘赣”标准化专家库,促进三省标准化人才交流合作。
这一举措将打破人才流动的地域限制,实现智力资源共享,为区域标准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在规划与政策方面,三省将共同研制长江中游三省区域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力求实现标准化政策“共谋划、同推进、促实施”的一体化目标。这种规划先行的做法,将确保三省标准化工作步调一致、协同推进。
产业先行,江西富硒链率先突破
在区域协同标准化机制启动的同时,江西省已率先行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推进实施首批21个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江西省牵头湖北、陕西承担富硒产业链项目。
作为全国富硒土壤大省之一,江西省围绕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富硒品牌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硒+X”发展战略。
该省聚焦生产加工标准化、质量全过程溯源,构建了覆盖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目前,江西富硒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1200亿元,打造出“赣南硒品”“宜春宜品”富硒农产品等区域公用品牌。这一成功实践为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协同标准化机制提供了生动的产业案例。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以此次联动项目为切入点,协调相关省份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跨区域联动方案,建立富硒产业链关键共性质量问题攻关清单。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地方标准协同机制的启动,是探索地方标准化职能转变的创新路径,以区域标准化“共同体”促进鄂湘赣一体化发展。
该机制的建立为破解地方标准“清存量、控增量”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三省市场监管局正推进《实施意见》落地生效,加快研制一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将覆盖三省共同关注的领域,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扫清标准障碍。
协同机制还着眼于建立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形成三方协同监督的区域标准监督模式。这种闭环管理机制,将确保区域协同标准不只是停留在纸面,而是真正落地实施、发挥实效。
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市场监管局正推进《实施意见》落地生效,加快研制一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
江西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的实践,为区域标准协同提供了产业标杆。
长江中游三省标准化“共同体”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区域标准化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标准一体化将打通三省市场脉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