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9月1日北京讯(何东 崔岳莺)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一系列配套细则正为这场技术革命铺平道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表示,围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
这些文件将围绕《意见》提出的六大行动,针对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六大行动,全面赋能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意见》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行动。
这些行动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加速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到2027年,我国计划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分业施策,精准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表示,“‘人工智能+’工作涉及领域宽、参与主体多、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做好统筹非常关键。”
接下来,发改委将与行业主管部门一道,加快推动各行业专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形成落实《意见》的政策合力。
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将围绕六大行动的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同时,围绕安全治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软环境”方面制定政策指引,给行业应用更为具体、清晰的政策指导,明确方向、划清底线、激发活力。
标准先行,共建生态
加快标准建设是配套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将分层、分行业加快标准制订,促进行业内、领域间语料数据、模型和智能体协议等的标准化发展和协同连通。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指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与指南层面,“软法”支撑体系正在加速完善。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已经明确将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等七个部分纳入统一框架。标准之治降低了“人工智能+”在跨行业推广中的协同成本,提升了合规的一致性与可验证性。
资金支持,项目引领
在制定出台配套文件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将抓好重大项目,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用好用足“两重”建设、“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张铠麟表示,下一步将筑牢基础能力根基,不断优化智算资源布局,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
还将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在关键行业方向建设应用中试基地,加强行业共性、优势资源的汇聚,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企业合力,共建生态
据悉,相关部门将凝聚国企和民企合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创新力强的特点,同时鼓励央国企发挥好“压舱石”的行业带动和资源整合示范作用。
加大开放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在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回顾十年前,“互联网+”行动实施,开启了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幕。如今,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有望以更具变革性的力量释放技术红利,催生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生应用,普惠于民
“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另一方面,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70%。
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配套细则的制定和实施,将成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