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 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以“平等、自愿、公正、诚信”为核心原则,围绕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合同期限四大关键环节提出系统性规范,旨在破解汽车产业链账款支付痛点,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生态,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规范直击行业痛点
倡议明确,整车企业支付账期自供应商交货并通过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最长不超过60个自然日(遇法定节假日顺延)。针对连续性供货的非中小企业,经协商可采取月度集中对账模式,账期自对账日起算且每月至少对账一次。若供货单价暂未达成一致,整车企业需按最近一次供货合同单价不低于80%或开发定点单价不低于50%的比例先行支付,后续多退少补。验收环节要求车企在收货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超时需承担相应责任;支付方式倡导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中小企业全额采用此类支付。合同期限则倡导双方签订不少于一年的长期协议,稳定供应商预期。
背景溯源:从承诺到规范的实践进阶
近两年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部分车企将成本压力向上游供应链转嫁,出现压低采购价、延长付款周期等问题,影响产业链健康发展。此前,17家重点车企曾公开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但执行中因流程复杂、管理体系差异出现尺度不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通过专项调研、广泛征求产业链意见,编制此倡议以统一执行标准,支撑账期承诺落地。
行业意义:系列举措护航产业生态
该倡议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继叫停“销售周榜单”、规范“辅助驾驶”宣传、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及“网络乱象专项整治”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将推动形成“整车企业不滥用优势地位、供应商权益受保障”的良性生态,为汽车产业长远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据统计,2025年以来,汽车产业链因账款支付问题引发的纠纷同比下降30%,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提升15%。此次倡议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规范竞争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有望进一步激发产业链创新活力,推动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