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9月23日云南讯【王东琴】秋日的云岭大地,稻浪翻涌叠金波,硕果盈枝飘暗香。行走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亦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云南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以产业提质为关键路径,以群众增收为最终落点,推动农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从增产向增效的深刻转型,一场热闹非凡的金色丰收盛宴正徐徐铺展。

科技赋能,为农业增效注入“硬核动力”
当前正值秋收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全省农业增产增效的坚实支撑与有力保障,为粮食安全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在曲靖市师宗县五龙壮族乡牛尾村,连片的试验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微风拂过,金色的稻浪层层起伏。这片坐落于低热河谷槽区的“姑娘田”,凭借年平均气温18.2℃、无霜期350天的优越自然条件,成为云南省水稻品种创新与推广的核心基地。自2020年以来,这里已累计试验水稻新品种144个。2025年,试验田迎来显著成效,25个参试品种亩产均突破700公斤。通过构建“试验—筛选—推广—增收”的产业循环体系,师宗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优质稻2万亩,平均亩产达760公斤,总产值高达7600万元,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增产于种”。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品种改良上,更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无人机统防统治、生物防控、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村民张金兰看着饱满的稻穗,欣喜地说:“穗子更大、抗风抗病能力更强,产量也比以前高多了。”2025年,师宗县水稻种植面积达5万亩,总产量约3万吨,科技的力量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同样因科技受益的,还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哈尼梯田的农户们。秋日的哈尼梯田,水光粼粼间稻穗金黄,迎来了丰收季。在新街镇水卜龙村,一架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穿梭,悬停、上货、吊运、卸货,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装满新粮的袋子稳稳地从田间“飞”向路边,不到3分钟便完成了约40公斤稻谷的搬运。
哈尼梯田地势独特,从山脚到山头落差巨大,以往秋收时,稻谷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不仅耗时费力,还增加了成本。如今,无人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现在无人机载运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也降低了很多,真是实惠又好用。”新街镇水卜龙村村民苏绍兵深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脸上满是笑容。依托科技惠民补贴政策,元阳县充分结合山区地形特点,在新街、牛角寨、沙拉托等乡镇,大力推广无人机吊运以及单轨运输机、谷物干燥机、稻麦脱粒机等智慧农业装备,逐步破解了哈尼梯田及山区地块农产品“运输难、收割慢”的痛点,让农户们切实享受到了科技助农的实惠。

产业提质,为乡村振兴激活“内生活力”
在科技创新与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实现提质增效,乡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走进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高原特色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派产销两旺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弥川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负责人杨胜生正熟练地操作着自制的轨道滑轮车,将有机肥料运往田间。该基地不仅铺设了便捷的运输轨道,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有效带动周边1.5万亩蔬菜生产,惠及农户1500多户。“我们种的蔬菜品质有保障,九成以上直供超市和连锁店,只要种得好,根本不愁卖。”杨胜生话语间充满了信心。
思茅区的蔬菜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迈进。位于南屏曼歇坝村的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科技示范园,聚焦良种精选、试验示范、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精心建设了现代化生产示范园、种质资源圃、野菜研学中心,并全力打造绿色蔬菜品牌。“2024年,全区完成蔬菜播种8万亩,实现总产量12万吨、农业产值3.2亿元。”思茅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刘建培介绍,为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区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种植、销售渠道狭窄的难题。
在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椅子山村的黄桃园里,果香四溢,饱满的黄桃挂满枝头。种植户李堂正小心翼翼地将黄桃整齐装入筐中,笑着说:“今年黄桃品质特别好,脆度够、糖分足,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作为当地黄桃种植的带头人,李堂种植了10亩黄桃树,目前已有6亩投产,每亩产量约3000斤。
施甸县乡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嵘平介绍,早在5年前,合作社就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与支持下,成功选育出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黄桃优良品种。该品种凭借独特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如今,施甸黄桃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大理、腾冲、瑞丽等地,甚至打开了省外市场。目前,合作社已成功注册“凹家澳”品牌商标,为黄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品牌根基。
椅子山村的黄桃产业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我们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黄桃产业,不断延长黄桃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这份‘甜蜜产业’在乡村深深扎根,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椅子山村党总支书记董成兰说。
丰收惠民,让群众钱包实现“稳步增收”
春播下希望的种子,秋收得丰硕的果实。在云岭大地的各个角落,丰收的喜悦浸润着每一位农户的心,特色产业的发展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维的乡桃苴村,连绵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石榴林一望无际,饱满的石榴压弯了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果农起国升一家穿梭在石榴树间,忙着采摘成熟的“突尼斯”石榴。不远处,最后一批早熟品种“天使红”的采收已近尾声。“今年我家的石榴长势特别好,‘天使红’从7月份就开始上市销售,到目前已经卖了13吨,产值在12万元左右。”起国升一边采摘石榴,一边高兴地介绍。
针对传统品种石榴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大的问题,永仁县积极探索,大力推广“品种改良+循环上市”新模式。通过引进优质新品种、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科学调控果实成熟期等举措,逐步稳定了石榴市场价格,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天使红’卖完了,紧接着就可以卖‘突尼斯’,错峰上市能卖个好价钱。我家今年这两个品种一共卖了100吨左右,产值大概在七八十万元。”起国升的话语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眼下,曲靖市会泽县的70万亩马铃薯也迎来了采挖高峰。在火红乡冒沙井村的种植基地里,两台马铃薯收获机轰鸣着来回作业,将埋在土里的马铃薯翻出地面,工人们紧随其后,忙着分拣、装袋,现场一派繁忙。合作社负责人刘寿良种植的“会薯19号”马铃薯,亩产高达3.2吨,因其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远销贵州、广西等地,甚至走出国门,进入海外市场。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刘寿良还创新推行“马铃薯—大白菜—色素萝卜”一年三茬轮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今年,他耕种的2100亩土地预计总产值超1000万元,每年发放农民工工资达2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在思茅区龙潭乡四家寨村,种植大户周邦礼手持一颗金黄饱满的燕窝果,向大家介绍道:“这叫燕窝果,果肉细腻如丝,口感甜而不腻,去年我种的30亩燕窝果卖了50多万元。”龙潭乡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合水果种植。目前,当地的火龙果、柠檬、百香果等特色水果陆续成熟,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在不远处的小田村,村民杨培娣正同10多个姐妹一起,忙着给刚采摘下来的柠檬称重、装箱。她笑着说:“我们都是附近的村民,采果期就来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20元钱,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特别方便。”
农业增效益、乡村增活力、群众增收入。如今的云岭大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迎丰收、庆丰收,共同奏响了一曲欢快激昂的田园丰收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