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10日雄安讯(周子智 刘伟 常小军 车建军)
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五星红旗伴随朝阳冉冉升起,两家世界500强央企总部正式迁驻于此,标志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新阶段。
10月9日上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雄安新区同步举行总部迁驻升旗仪式。
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首批疏解的两家央企正式扎根雄安,2000名员工同步开启常态化办公。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也已完成静态验收工作,计划年内投入运营。这个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或唐山市,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或天津。
疏解成效:央企高校医院协同推进

央企、高校、医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多条战线同时传来捷报。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近年来,各有关部门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压茬推进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在央企方面,中国星网总部及4家所属企业已于2024年10月入驻雄安办公,目前稳定运营。
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于今年10月9日正式入驻雄安总部办公。
中国矿产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
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诚通、中国农业发展集团4家央企已完成选址供地,正在加快推进项目方案设计。
高校疏解方面也呈现出梯队推进的良好态势。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正加快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5所高校的雄安校区已明确选址用地,正在编制总体规划建设方案。
医疗资源疏解同样有序推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正加快推进主体结构施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于今年9月29日开工建设。
阜外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广安门医院雄安院区已明确选址用地,正在有序开展可研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
龙头引领:央企搬迁带动产业链重构
央企总部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更,更是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
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这两家能源与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正式完成总部迁驻,为雄安新区带来了高端人才与技术资源。
中国华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在雄安推进“四板块一中心”布局,涵盖清洁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科技研发、国际业务以及金融中心。
中国中化则强调,将依托雄安的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政策优势,打造“中化动能”,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两家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雄安“绿色、智能、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指出,两家央企迁驻雄安将产生多方面积极效应:
一是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
二是投资拉动效应,2025年1—8月雄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8.6个百分点;
三是人才技术支撑效应,2000名员工入驻将带来技术、管理人才及创新资源;
四是政策协同效应,雄安新区通过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政策支持央企疏解。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已有8家央企总部将注册地变更至雄安。
超过300家央企分支机构在新区完成设立,形成了“总部引领、分支协同”的产业集聚格局。
其中,中国星网作为首家落地雄安的央企,已带动58家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了新区首个完整产业链。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投资运行平稳,承接疏解加力提速,‘未来之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生长。”河北省统计局投资与建筑业统计处处长林文解读2025年1—8月全省投资数据时如是说。
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8月,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
在疏解项目与重大工程的双轮驱动下,河北省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目前,多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中国大唐、中化二期、中国矿产总部等疏解项目已全面启动。
京雄快线车辆完成组装,预计2026年通车。
国贸中心九栋单体全部封顶,将成为新区高端商务与总部经济的核心载体。
在教育领域,首批4所北京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雄安校区已全部开工。
其中,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占地2450亩,规划建设120余栋设施,预计2027年正式招生,可容纳3.6万名学生。
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则规划种植6000余种植物,打造“无界植物园”式校园。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雄安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出台《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目前,新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00家,初步形成涵盖算法、硬件、解决方案的产业链条。
为强化金融支撑,新区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00亿元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构建“2+6+N”基金管理体系。
截至2025年8月,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7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00亿元。
交通先行:加速京津冀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也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础保障。
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已完成静态验收工作,计划年内投入运营。
这座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建筑规模达128万平方米。
它集成了4条地铁、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还包含15条公交接驳线路,并预留了1座游船码头。
地下结构共3层:
- B3层为城际铁路站台层,站台规模为8台14线
- B2层以城际铁路候车厅和轨道交通换乘功能为主
- B1层兼具进站功能和城市功能,分布有城市通廊、下沉广场、商业步行街等
地上部分标志性建筑——“京帆”屋盖设计造型独特,充分运用运河文化元素。
“京帆”不仅具有美观性,还具备实用性,拥有先进的光热作用。
站在“京帆”下方时,虽然阳光强烈,但不会感到暴晒,同时透下的光线恰到好处。
在“京帆”屋盖下方是车站的采光井,阳光能透过“京帆”,被引入地下30多米深的候车站台层。
未来这里将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或唐山市,1小时到达河北省雄安新区或天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后,将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对于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城市间的联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更多央企总部、高校、医院的迁入,以及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雄安新区正逐步展现其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蓬勃活力。
这片热土上,一幅未来之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