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3日北京讯(张佳乐 张宇晖)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3月下降1.5个百分点,时隔两个月再次跌至荣枯线以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4%、50.2%,仍保持扩张态势。这一数据折射出全球经济波动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复杂图景,同时也凸显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的抗压能力。
制造业承压:外需收缩与季节性回调叠加
4月制造业PMI回落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
外需急剧收缩: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4.3个百分点至44.7%,创近28个月新低。美国4月初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导致对美出口订单锐减,全球产业链扰动加剧,纺织、金属制品等行业景气度显著回落。
季节性调整:3月制造业旺季形成高基数,4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降至49.8%和49.2%,环比降幅达2.8和2.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过去10年4月PMI平均较3月低0.8个百分点,季节性回调符合历史规律。
尽管整体承压,高技术制造业仍展现韧性,PMI达51.5%,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2%,汽车、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预期指数更达58%以上,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力量。
非制造业分化:基建提速对冲地产疲软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虽微降0.4个百分点至50.4%,但结构性亮点突出:
服务业稳中有进:航空运输、电信、互联网服务等行业PMI超55%,清明假期带动旅游消费回暖,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逆势上升0.3个百分点至46.8%。
基建投资加码:土木工程建筑业PMI跃升6.4个百分点至60.9%,反映稳增长政策下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与之对比,房地产相关建筑业新订单指数骤降3.9个百分点至39.6%,显示楼市调整压力仍在。
价格与预期:双重压力下的市场信号
需求不足导致价格指数深度收缩:
-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降至47%和44.8%,环比降幅达2.8和3.1个百分点,预示4月PPI同比可能进一步下滑至-3.0%。
-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虽回落1.7个百分点至52.1%,但食品、汽车等行业仍保持58%以上高景气,显示内需主导行业信心稳固。
政策应对:扩内需与逆周期调节双轨并行
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明确“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基建提速:4月土木工程建筑业PMI的强劲反弹印证政策效力,预计二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突破8%,重点投向交通、水利等领域。
消费提振:家电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持续加码,内需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为2024年以来最高。
货币宽松预期升温: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收缩后,市场对二季度降准降息的预期显著增强,预计可释放流动性超5000亿元。
长期韧性:结构优化与市场优势凸显
尽管短期承压,中国经济基本面未改向好趋势:
新动能培育: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已升至15.3%,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增速超20%,成为增长新引擎。
市场纵深优势:超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内需市场持续释放潜力,2024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达65%,较2023年提升3个百分点。
正如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所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中国经济有望在结构调整中夯实复苏基础。
4月PMI数据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正以“内循环”提升韧性,以“新动能”打开空间,这场压力测试或将加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