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蒋伟民 刘明瑄 严晓娟 孔义明)在国务院部署深化改革创新的政策驱动下,全国232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正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10.7万亿元,以全国2.3%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24%的进出口值和23%的外资规模。随着《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落地实施,多地经开区正通过优势产业升级、创新生态构建和制度型开放,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
政策加码:国家级经开区定位再升级
5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国家级经开区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商务部随后发布的《工作方案》提出16项具体举措,涵盖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现代化、数字经济融合等六大领域。方案特别强调,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基地,并试点“链主企业+配套集群”创新生态模式。
“经开区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集聚区,而是要成为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在5月27日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未来将推动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形成政策联动,例如支持南京经开区承接“东数西算”工程,打造长三角算力枢纽。
产业攻坚:百亿级项目加速落地

在政策激励下,多地经开区围绕主导产业展开精准招商。南京溧水经开区2025年开年即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PC)项目,该项目由南京安元达电子科技公司投资,规划建设三条智能化生产线,预计2027年投产,年产值可达20亿元。“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5天,经开区协调解决了用地审批、环保评估等8项关键堵点。”企业负责人透露。
类似场景在全国多地上演:

上海松江经开区:通过“拿地即开工”机制,推动辰竹仪表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快速落地,该项目将打造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自动化安全电子产品基地;

乌鲁木齐经开区:一季度签约23个项目,总投资86.42亿元,重点布局绿色算力、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皖疆绿色算力科技产业园一期算力规模已达521P;

合肥经开区: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100余个配套项目在周边县市落地,形成“整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从“制造基地”到“策源高地”
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创新动能。西安经开区依托秦创原新材料创新聚集区,推动陕汽、吉利等龙头企业开展氢能源技术攻关,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50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则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产值规模突破1100亿元,累计培育20家上市企业。
“我们支持经开区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等‘一站式’创新载体,允许直接申报省级科创项目。”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指出,北京经开区已率先试点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新模式,2024年专利池转化率提升40%。
开放提质:制度创新激活外资外贸
在“投资中国”品牌战略下,国家级经开区成为外资加码中国的首选地。天津经开区利用港口优势,推动跨境电商出口额同比增长60%;北京经开区综保区获批设立后,吸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外资项目扎堆入驻,2025年一季度外资企业数量增长25%。
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多地经开区推出创新举措:

广州经开区: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外资企业提供从注册到运营的全流程帮办;

武汉经开区:实施“一网通办”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西安经开区:试点“前-中-后台”差异化考核,将外资项目落地效率纳入干部绩效。
专家解读:经开区需破解三大堵点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指出,本轮建设热潮需突破三大瓶颈:
行政壁垒: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协同,例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实现12个经开区研发数据互通;
技术依赖: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克“卡脖子”技术,合肥经开区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研发投入增长30%;
规则约束:对标CPTPP等国际标准,北京经开区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形成20项制度创新案例。
“经开区必须从‘政策洼地’转向‘改革高地’,才能真正成为双循环战略的支点。”朱克力强调。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国家级经开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达8.5万家,占全国18.3%;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1.5万家,较上年增长15%。在这场以“创新、开放、改革”为主题的新征程中,国家级经开区正以制度型开放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