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19日北京讯(程子原 萨无辉 甘小军 )医圣故里的千年药香,正飘向世界舞台。
在南阳市卧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文艺志愿者正表演大调曲《对药名》,围观市民在传统韵律中辨认药材名称;白河岸边,新淯阳桥如两条银龙横卧碧波,两岸绿树成荫;南召县石斛种植基地里,药农小心翼翼地采收着青翠的石斛枝条——这是今日南阳经济、生态、文明共荣的生动缩影。
中医药产业突破450亿大关

“医圣故里”南阳正迎来中医药产业的黄金时代。2024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450亿元,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十大集群,中医药知识产权工作更入选国务院30个知识产权强国典型案例。

南阳市委书记王智慧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亮出中医药发展“四张牌”:织密中医医疗“服务网”,全市中医院达75家,三级以上中医院6所,规模居全省第一;做强产业“全链条”,实施“宛药振兴”“艾产业倍增”“中医药+”三大计划;擦亮仲景文化“金名片”,全国首创“中医药文化夜市”;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建成2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18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
艾草产业成为耀眼增长极。“南阳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全市注册艾草企业达3120家。在仙草健康集团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将艾草加工成数百种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绿色屏障守护“北上一泓清水”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特殊使命。今年初印发的《南阳市2025年度国土绿化工作方案》明确,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80.38万亩,其中造林26.48万亩,森林抚育53.9万亩。
生态建设聚焦三大战场: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生态廊道50米范围土地依法规划为林地,实施补植补造;在丹江口库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在石漠化区域,采取补植补造及封育措施,20.5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全面铺开。
南阳同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锚定2025年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6.5%以上,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80%以上,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为此,全市加速交通运输清洁化,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工矿企业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
文明实践激活城市基因

今年3月3日,2025年南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在卧龙区启动。五天时间,全市同步开展“学思想 谋发展”“除陋习 树新风”“学雷锋 我行动”等五大主题活动。在移风易俗工作室,居民用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在仲景养生坊,药师讲授药膳配方;在非遗工坊,孩子们亲手制作传统云肩。
5月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南阳交出亮眼成绩单:南阳市及西峡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方城县新晋上榜;14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1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这背后是110位“中国好人”、3位全国道德模范、6户全国文明家庭构筑的“精神高地”。
在街头巷尾,文明正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市中心城区,身着红马甲的“小雷锋安全宣讲员”向路人讲解用火用电知识;枣林街道便民服务集市上,老锁匠谢新川免费为居民配钥匙,市二医院医师提供健康义诊。这些场景印证着南阳文明网的评价:“荣誉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新定位

南阳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锚定“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战略定位,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实施“五聚五提”突破行动。这座城市正将医圣张仲景留下的文化遗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在文旅融合领域,“中医药+”计划催生新业态。老界岭、五朵山等景区设立中医药康养服务站,建成19个康养旅游基地;仲景养生坊、上善仲景饮子铺等品牌走向全国连锁。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在体验艾灸服务后感慨:“在医圣故里调养身心,是文化体验也是健康投资。”
南阳发展蓝图已然清晰:打造全球中医文化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当450亿级产业为民生福祉夯实根基,当80万亩新绿守护清水北送,当文明实践浸润千万市民,这座“三顾之城”正在续写文明与发展的时代辩证法。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这句箴言,或许正是当代南阳发展的隐喻。当经济产值、生态保护、文明实践形成动态平衡,城市的生命力便自然蓬勃生长。
在桐柏县月河镇暖心室,村民用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时绽放的笑脸;在艾草产业园,工人将南阳艾装箱发往欧洲的忙碌身影;在丹江口水库,监测员记录下始终如一的Ⅱ类水质数据——这些瞬间共同拼合出南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崛起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