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王婷

在全球金融体系经历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人民币的国际化征程正悄然突破传统的地缘和经济框架,迈向一个终极疆域--浩瀚太空。这不再仅仅是贸易结算份额的争夺,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经济秩序制高点的竞赛。在这场竞赛中,中国独具匠心的“数字--离岸”人民币双轨制(E-CNY与E-CNH)正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成为开拓太空经济、挑战美元主导地位的核心战略引擎。
一、 太空经济: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与美元体系的天然不适
太空已从纯探索领域迅速演变为蕴藏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大陆”。卫星互联网星座(如星链)、太空旅行、小行星采矿、尤其是月球上富含的核聚变理想燃料氦-3,这些新兴经济活动催生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交易、结算和资产确权需求。
然而,传统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如SWIFT+CHIPS)在应对太空场景时,暴露了其固有的、难以克服的缺陷:
高延迟性:地月之间的通信延迟可达数秒,火星与地球之间更是长达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这对于需要近乎实时清算的交易(如按需分配的卫星带宽租赁、太空数据服务)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高成本与低效率:跨境支付流程繁琐,涉及多家中介机构,手续费高昂,与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太空商业活动本质相悖。
依赖地面基础设施:整个体系依赖于集中化的地面服务器和稳定的政治关系,在太空或地外极端环境下显得异常脆弱,易因自然灾害或地缘冲突而中断。
这些缺陷为一种全新的、更高效、更坚韧的金融基础设施创造了巨大的战略窗口。而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和国家信用背书,与太空经济的需求形成了近乎完美的契合:
实时与自动结算:E-CNY搭载的智能合约功能可实现“条件触发式”支付。例如,一颗遥感卫星在成功向地面站传输指定容量的数据后,购买协议中的智能合约可被自动触发,向卫星运营方支付E-CNY,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结算与交易行为的原子化统一。
抗中断与去中心化韧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即使部分节点(如某个地面站)因故失效,整个支付网络仍能保持运转,这种韧性远超传统中心化系统,更能适应太空复杂、多节点的通信环境。
链上资产确权与定价权:这是奠定“太空人民币”体系基石的关键。中国正积极探索将月球资源开采权、轨道资源使用权等未来太空资产,通过E-CNY进行链上确权、登记和计价。其长远目标,是构建一个独立于传统美元体系的、“生于链上、长于链上”的“太空资产登记与交易市场”,从而从根本上争夺太空经济的定价权。
二、 双轨制驱动:E-CNY与E-CNH在太空疆域的精密分工与协同作战
人民币国际化并非单兵突进,而是由“数字人民币(E-CNY)”和“离岸人民币(E-CNH)”组成的双轨体系协同推进。在开拓太空经济的战略中,二者角色清晰,相辅相成。
1、E-CNY:筑牢“压舱石”与“基础设施官”,主导官方清算与价值锚定
核心定位: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其核心是主权信用背书,强调绝对的稳定、安全与可控。
太空角色深度剖析:
•国内产业链基石:为国内庞大的太空产业链(从科研院所、火箭制造商到卫星应用公司)提供稳定、高效、低成本的支付清算基础,提升整个生态的运行效率。
•官方跨境清算主渠道:与中国自主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进行深度协同,处理国家间大型太空合作项目(如中俄月球科研站)的官方资金清算与调度,旨在建立一套基于中国规则、安全可控的跨境支付新秩序。
•太空价值尺度制定者:尝试为特定的太空资源(如氦-3单位)或服务(如标准化的数据传输单位)提供以E-CNY计价的基准价格。这是争夺太空经济定价权的终极手段,旨在让E-CNY成为衡量太空价值的“公尺”。
2、E-CNH:充当“先锋军”与“市场联络官”,激活离岸市场与国际金融活力
核心定位:在离岸市场自由流通的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强调灵活性、市场化和高效率。
太空角色深度剖析:
•国际商业结算媒介:服务于全球商业航天公司之间的贸易、投融资结算,满足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灵活波动的需求。例如,一家欧洲公司向中国公司购买卫星零部件,可使用E-CNH进行结算。
•全球资本枢纽:以香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处理全球约70%的CNH交易)为核心,鼓励发行与E-CNH挂钩的金融创新产品,如太空产业主题债券、ETF基金、REITs等,吸引并汇聚全球资本投资于中国的太空经济产业链,形成一个“投资-建设-收益”的人民币资金闭环。
•稳定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桥梁:香港计划实施的《2025稳定币发行人条例》为发行与E-CNH锚定的合规稳定币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框架。这类稳定币将极大降低国际投资者、中小商户乃至个人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风险与门槛,为太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碎片化、高频次小额支付(如未来太空旅游中的消费)提供极佳的润滑剂,是人民币深入太空经济毛细血管的关键创新。
•协同效应:E-CNY与E-CNH绝非孤立运作。E-CNY在内夯实国家信用基础、建立规则和价值尺度,如同航母平台,提供强大的保障和威慑力;E-CNH在外拓展应用场景、提供市场流动性和金融创新活力,如同舰载机,执行灵活的战术任务。二者组合,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能保障国家安全、又能充分融入并试图主导全球市场的、完整的人民币国际化生态。
三、 挑战与未来:在不确定性中塑造规则,争夺终极话语权

前路固然广阔,但挑战前所未有,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技术安全的极致要求: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数字货币系统,面临宇宙辐射、极端网络攻击等威胁,任何技术漏洞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金融和战略风险,安全性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地缘政治的激烈博弈:美元霸权拥有深厚的既得利益网络,绝不会轻易放弃太空这一未来制高点。预计其将通过技术标准封锁、联盟排他性规则(如《阿尔忒弥斯协定》的延伸)以及外交遏制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反击。
标准与规则的空前争夺:全球数字货币在太空领域的应用治理、太空资产的法律确权和会计准则目前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场“规则之战”与“技术之战”同等重要,谁能率先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标准,谁就将掌握定义未来太空经济秩序的话语权。
展望未来,人民币在太空经济中的国际化,本质上是一场典型的 “新赛道超车”战略。中国正凭借其数字双轨制的创新模式,一边用E-CNY构建安全可控、技术先进的数字金融新基建,另一边用E-CNH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融入并力图主导全球化的太空市场。如果这一战略成功,中国将不仅能在新一轮的太空开发竞赛中占据领先的产业地位,更有可能“重塑后美元时代的全球金融格局”,使人民币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与美元分庭抗礼、甚至不可或缺的支柱货币。
四、人民币能否替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目前看,人民币正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显著进展,但要说“替代”美元,还为时过早,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国际化路径。下面这张表格概括了人民币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在一些关键维度上的对比,希望能帮助你快速了解现状。
| 维度 | 美元(当前地位) | 人民币(当前地位) | 人民币的挑战与机遇 |
| 国际地位 | 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约60%,国际支付占比超40% | 第三大国际货币,国际化综合指数约5.68%;SWIFT支付占比3.71% (2023年9月),另有大量通过中国CIPS系统进行 | 份额与美元差距巨大;CIPS系统发展迅速,但SWIFT仍主导;金砖国家支付系统等提供新机遇 |
| 核心支撑基础 | 石油美元体系、深厚金融市场、军事政治联盟 | 强大制造业和贸易(“电力人民币”等构想)、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 | 寻求锚定新能源贸易;金融市场的深度、开放度和流动性仍待提升 |
| 主要使用场景 | 全球大宗商品定价结算、国际贸易、投资、储备 | 跨境贸易结算(特别在亚洲、金砖国家)、货币互换协议 | 在国际投资、大宗商品定价领域占比仍低;本币结算和区域性使用是突破点 |
| 回流机制 | 发达的金融市场(国债、股票等)吸引美元回流 | 正推动金融开放(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但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资产比例仍较低(股市约4.5%);国债市场深度和流动性有待加强 | 需构建足够大、深、开放且流动性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以吸引和容纳国际资金 |
| 地缘政治与信任 | 现有国际体系主导者,但滥用金融制裁削弱其信用 | 提供“去美元化”新选择,但需克服他国对“又一个美元”的担忧;法治与政策连续性是构建国际信任的根本 | 金砖机制、货币互换等提供差异化选择;长期需提升软实力和国际金融话语权 |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从上面表格和现状可以看出,人民币要成为像美元那样公认的国际货币,还面临不少挑战:
1、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开放度:中国需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供足够深度、流动性和开放度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以满足全球投资者配置和避险的需求。
2、可自由兑换与资本账户开放: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在促进开放与防范风险间平衡。
3、地缘政治与制度信任:持续稳定的法治环境、政策透明度以及对国际规则的深度参与,对于赢得长期信任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提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4、路径依赖与网络效应:美元的地位是多年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切换国际货币的成本很高,需要强有力的驱动力。
六、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尽管挑战不少,但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1、“去美元化”趋势与多元需求:当前国际社会中存在“去美元化”的讨论和探索,许多国家希望降低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这为人民币提供了机会。
2、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转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巨大的市场、完备的产业链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
3、区域经济合作与新模式探索:RCEP、金砖国家合作等机制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为人民币扩大使用提供了平台。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绿色金融等领域,中国也在积极探索,这可能成为未来货币竞争的新赛道。
4、独特的国际化路径:中国探索的“第三条道路”,例如通过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本土支付系统(CIPS)、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等方式,循序渐进地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短期内替代美元是不现实的。更可能的未来是国际货币体系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演变(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并存)。人民币能否成为更重要的一极,取决于中国能否持续推动金融改革与开放、巩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任,并抓住新技术和新能源带来的机遇。
结语: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趋势是清晰的。
因为太空的浩瀚,足以容得下多币种的竞争与合作。而人民币,正凭借其数字双轨制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百年命运的竞赛中,已然抢下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出发位。这场货币的“太空竞赛”,序幕才刚刚拉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