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高科技装备让“流动的中国”畅行无阻


2025年春运,数以亿计的人们穿梭于祖国大地,走在回乡、返岗的旅途上。在这场宏大的迁徙背后,一系列高科技的铁路装备让“流动的中国”畅行无阻。


水下机器人:


“高清智检”海底桥梁


铁路桥梁在春运期间承载着巨大的运输压力,需要定期检修。陆上桥梁有专人看护,那海底部分该怎么办?


以往,检测人员需要背着氧气瓶下潜,头戴探照灯一点一点地勘探水下桩基的状况,需要半天左右。而水下机器人的出现代替了人工作业,时间缩短到1个小时。


在“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的福建平潭海域,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就迎来了这个“外援”。2月8日,桥上,列车往来穿梭,桥下,一台银白色带着萌萌大眼灯、伸着螺旋桨小脚的机器人漂浮在水面上。


福州工务段平潭大桥工区工长蒋明亮紧盯着监视屏,拨动操作手柄,机器人“一猛子”扎到水下,大桥水下墩体情况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蒋明亮介绍,该机器人全称为“桥梁智能检测应用水下机器人”,重11千克,具备自动定向、自动定深、自动平衡等功能,适用于水下观察和检查作业,最大工作水深可达200米,完全满足跨海大桥水下构件及海床的检测需求。


在水下,机器人借助6个高动力推进器持续下潜,其搭载的可旋转180度彩色摄像机和可变强度LED光源,使得机器人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也能作业。


接近桩基时,水下机器人的动作变得缓慢,附着藤壶、海藻等生物的桩基画面尽收眼底。随后,它开始绕着桩基旋转,对外部初步扫描。“该部分桩基表面完好,无明显的裂缝和破损。”蒋明亮做好情况记录。紧接着,机器人将身上搭载的传感器贴近桩基表面,开始检测混凝土强度。


检测过程中,凭借着特制的机械臂和多波束声呐,机器人与桩基进行多次精准对接。它用机械臂抓住桩基上的固定点,将检测探头深入到桩基的细微缝隙中,裂缝深度和宽度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操作台。


经过2个多小时的作业,水下机器人顺利完成了主塔桥墩桩基的检测任务,缓缓浮出水面。作业人员将其收回船上,迫不及待地查看检测数据。“机器人的活儿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回放录像、检查病害。”蒋明亮说。


傍晚,蒋明亮和工友们完成了当天的检修作业,乘船返航。


航空遥感筛查:


“隔空透视”地质灾害隐患


海广、山多,山海在福建相拥。在水下机器人勘探海底的同时,大山深处的航空遥感也在“巡视”山体,为穿山而过的铁路保驾护航。


峰福铁路是福建省铁路出省的重要通道之一,穿过武夷山脉。铁路沿线深堑众多,危石广布,每一块都可能危及客运安全。


今年春运,管辖该区域的南平工务段引入了“地质灾害隐患航空遥感筛查”技术,通过无人机航拍采集基础数据,利用电脑建模模拟山体,再后期去除山体植被,这样一来,一些藏在树丛里的危石将“无处遁形”。


“注意飞行高度,把周围山峦都纳入视野中。”2月8日,南平工务段路桥检查工区工长刘秀泉和工友们带着无人机对峰福铁路沿线山体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无人机在空中不断变换着角度,进行全方位拍摄。刘秀泉盯控着拍摄位置,脑海里盘算着影像的覆盖区域是否完全:东南方向的崖壁、东北方向的山脊……


数据采集完成后,刘秀泉和工友们启动危石分析系统。随着软件的运行,山体植被渐渐消除,露出了“真面目”。刘秀泉仔细地观察着屏幕,提醒工友将发现的危石编号记录,纳入病害风险库,预备制定详细的后期整治方案。随后,他将影像导入全景照片平台。


“不少危石在前倾、坍塌之前往往都掩埋在土壤之中,直到受到风化或雨水侵蚀才逐渐破碎直至坍塌。”刘秀泉说,获得全景图像后,他们会与上一次检查的全景图进行比对,判断是否有新增危石。


“从最开始的满山跑,到现在利用智能技术开展‘陆空’一体化隐患排查,即使位于深山,守护也在与时俱进。”刘秀泉说。


智能激光炮:


“靶向清除”接触网异物


“找准焦距,功率调整到15%,开始切割。”2月1日,福厦高铁厦门北客整所内,厦门供电段“激光炮操作队”队长吕新波指挥着队员们操作“智能激光炮”。话音刚落,一道强光闪过,悬挂在供电杆上的儿童气球化为灰烬,一处隐患得以排除。


这款“智能激光炮”学名为激光异物清除仪,外形酷似火炮。其工作原理是将特定功率和波段的激光射向非金属材质的异物,穿过金属材质的电力线路,被击中的位置迅速升温熔化,悬挂在接触网上的轻飘物即可清除。


接触网是高铁的动力来源。春节前后,福建地区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孔明灯、气球等轻飘物极易悬挂接触网,造成短路跳闸、动车晚点。为此,厦门供电段引进“激光炮”并成立专人专班,提升接触网应急作业效率。


据介绍,相较于封锁区间、人工登高的传统处理悬挂异物方式,使用“激光炮”无需申请临时“天窗”,不影响旅客列车正常运行,它随安随拆、操作简便的特点使作业时间节省2至3天,显著提升效率。且“激光炮”的最大有效作业距离可达200米,在山地地区用于切除侵入铁道的树枝,也能取得良好成效。


“山地崎岖杂草丛生,轨道作业车无法进入。在没有‘激光炮’加持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爬树、人工修剪,至少需要停一天的电去作业。”吕新波说。


在高崎铁路厦门段沿线,吕新波与工友调整好设备参数,轻点屏幕,电弧即刻按照预设轨迹精准切割。经过激光的持续灼烧,一根直径近5厘米、有可能造成隐患的树枝随即落下。


“如果树枝侵入接触网,其本身会产生导电现象,砍伐时便会有危险。现在我们‘冷兵器换炮’,作业的安全系数也增加不少。”吕新波将击落的树枝收入袋中,仔细检查无其他潜在隐患后,收拾好工具前往下一个作业点。(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义)

【责任编辑:雨蝶】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