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17日北京讯( 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 )为应对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日前印发专项通知启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征集工作。旨在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模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
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征集申报工作的通知》,本次项目征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共建人工智能微专业与职业能力培训体系;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遴选一批技术领先的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校企人力资源提升:通过联合研发、师资共享等方式,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升级与人才双向流动。
项目申报已于3月全面启动,用人单位可于4月30日前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https://www.ncss.cn/jyyr)提交合作需求,教育部将动态审核并推广优质项目,推动校企双方于7月底前完成对接立项。
破解AI人才供需矛盾
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但高端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架构师等岗位仍存在巨大缺口。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项目征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领域,旨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战的‘AI+’复合型人才。”
企业反响热烈:华为、腾讯、商汤科技等龙头企业已积极响应,提出共建智能计算实验室、开发行业案例库等合作方案。某企业HR负责人坦言:“传统招聘模式下,毕业生常需半年以上适应期,而校企合作项目能显著提升人才适配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宣布2025年本科生扩招150名,新设“AI+X”通识书院,整合计算机、数学、生物医学等优势学科,构建“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联合百度启动“智能对话系统开发”微专业,将产业真实需求融入课程设计,首批学员已参与开发医疗问诊机器人项目。
教育部数据显示,前三期供需对接项目已惠及620余万学生,形成“校企双导师制”“项目制学习”等创新模式。此次聚焦人工智能领域,预计将进一步激活产教融合活力。
打造AI人才生态闭环
教育部同步部署“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要求各地高校书记、校长带头走访企业,挖掘岗位资源。通过升级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广AI辅助就业指导工具,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此次政策创新在于“既解决当下就业痛点,又布局未来产业需求”,有望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良性生态。
随着项目深入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迎来“人才质量跃升期”,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智力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