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4日北京讯(蒋兆民 崔威汉)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最新发布会上宣布,我国将全面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并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数据集。这一战略标志着中国正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双轮驱动,构筑全球工业智能化的“新基建”高地。目前,全国已建成超3万家智能工厂,覆盖80%以上制造业大类,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
战略布局:通用与行业大模型的“揭榜挂帅”攻关

工信部提出“两手抓”策略:
供给端攻坚:启动“揭榜挂帅”计划,重点突破工业大模型核心技术。目前国产大模型已覆盖基础层至应用层全链条,通用大模型在开源社区下载量全球领先,行业大模型在钢铁、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使产线排产效率提升75%,设计自动化水平提高40%。
应用端深化: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聚焦研发、生产、运维等关键环节。例如,人形机器人从“表演”转向“实用化”,在汽车生产线中承担精密装配任务,实现“站得住、走得稳、干得准”。
数据筑基:工业高质量数据集成“战略燃料”
工业数据集是AI赋能的核心要素,工信部将从三方面发力:
规模与质量并重: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已建成钢铁、煤炭等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并推动多模态数据融合。山东、广东等地启动数据仓和知识语料库征集,目标形成30个行业级数据集,覆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八大重点产业链。
技术创新突破:研发“生成式AI+工业仿真引擎”技术,合成稀缺工况数据,破解长尾场景瓶颈。东莞计划投入3亿元打造100个AI+制造示范场景,推动数据与工业机理深度融合。
标准与安全护航:制定40余项行业标准及10项国际标准,构建数据质量与安全双轨体系,确保数据确权与合规共享。
场景革命:从智能工厂到产业链协同

智能工厂跃升:全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8.4%。边端智算网络部署加速,计划2027年建成6000个节点,支撑“大模型+小模型”协同应用。
产业链智能重构:以“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为目标,推动船舶、汽车等行业的“链网协同”。例如,AI在供应链管理中动态匹配市场趋势与生产计划,降低库存周转风险。
生态构建:资本、人才与全球竞合
资本赋能:设立60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基金,东莞等地推出最高5000万元算力券,支持企业租用智算资源。
人才储备:推行“新八级工”技能认证,计划2027年培养3万名AI技能人才,建设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
全球竞合:推动自主芯片(鲲鹏、昇腾)生态建设,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标NVIDIA Omniverse、西门子工业元宇宙等全球方案。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指出:“工业数据正从‘规模红利’转向‘质量红利’,高质量数据集将成为中国突破‘卡脖子’困局的关键护城河。”
在这场全球工业智能化的“军备竞赛”中,中国以“大模型+数据集”双引擎战略,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随着3万家智能工厂的智能化浪潮席卷,中国工业或将率先迈入“数据定义制造”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