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2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发布第十四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4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5.37%,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跃升至44.07%,对应18-69岁人口规模达4.4亿。这份被纳入国家统计公报的权威数据,首次采用四级分层评价体系,勾勒出公众科学素质的完整生态链。
金字塔结构显现:每19个“基本达标”者支撑1个“高阶人才”
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1:7:19”的金字塔分布:2.30%的公民具备高阶科学素质(85分及以上),15.37%达到“具备科学素质”标准(70分及以上),44.07%处于“基本具备科学素质”区间(55分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高阶科学素质群体较2022年增长217%,显示出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加速扩容。
在深圳前海,某科技企业研发团队中,具备高阶科学素质的工程师占比达18.6%,该团队近三年获得专利授权量增长320%。这种“金字塔尖”群体的崛起,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质量跃升:4.4亿人掌握“科学方法论”
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群体呈现三大特征:
方法论优势:科学方法平均得分66分,在观察、分类、归纳等基础研究能力上表现突出;
应用导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分79分,杭州某社区通过居民自主设计的“垃圾分类AI督导系统”,将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2%;
精神内核:科学精神与思想维度得分80分,上海自然博物馆“公民科学家”项目中,78%的参与者能对科研数据提出批判性质疑。
政策杠杆:科普投入产出比达1:8.7
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以来,我国科学素质建设进入快车道:
科普专项经费年均增长15.3%,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千亿;
现代科技馆体系覆盖92%县级行政区,线上科普资源日均访问量破2亿次;
企业科普参与率提升至68%,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腾讯“科学探索奖”等项目累计培养青年科技人才4.2万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公民科学素质每提升1个百分点,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7%。在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因人才密度提升,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千亿级产业链。
挑战与机遇:从“知识补课”到“思维升级”
调查同时揭示深层需求:
63%的受访者希望获得“科学思维训练课程”;
县域科普资源不均衡问题仍存,西部地区科学素质达标率较东部低12.4个百分点;
银发群体科学素质增速待提升,60-69岁人群达标率仅为青年群体的37%。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实施“思维赋能计划”,开发适合成年人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并建设“银龄科普云平台”,力争到2025年实现县域科普资源均衡度达85%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4.4亿“基本达标”公民构成的创新基座,正托举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当科学精神渗透进每个社会细胞,一个更具创造力的中国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