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

全国1.6万家孵化器即将迎来政策大变革,工信部新规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心剂。
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科技孵化器内,创业者张睿的团队刚刚获得500万元天使投资。根据工信部最新政策,他的企业已达到“毕业企业”标准,可以正式离开孵化器独立发展。
“新政策明确了毕业条件,让我们这些初创企业有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张睿表示。
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构建了“标准级+卓越级”双轨认定体系,新政策将于7月10日正式生效。
孵化器双轨制
工信部新规的核心创新在于建立了分层管理体系。根据文件,孵化器认定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个层级。
标准级孵化器对标原国家级孵化器,实行达标认定,延续了政策稳定性。卓越级孵化器则瞄准国际一流水平,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实行总量控制、优中选优。
标准级认定条件有量化指标:孵化场地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在孵企业不少于30家,其中上年度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不低于20%。
卓越级则强调五大特征:强产业属性、强服务功能、强人才牵引、强投资赋能、强加速效应。要求近两年每年服务的细分产业领域创业企业不少于30家。
艰苦边远地区申请标准级孵化器时,认定标准可降低15%,体现了政策灵活性。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
孵化器将迎来多重政策利好。经认定的孵化器可享受国家及地方资金、人才、金融等多方面支持。
在金融支持方面,安徽省率先推出“孵投联动”和“孵贷联动”机制,省级每年对每个顶尖孵化器最高支持500万元。该省计划到2029年建设10家左右顶尖孵化器。
上海“大零号湾”推出研发服务券,给予每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最高30万元的使用额度。
青岛则对评价得A的专业孵化器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
“这些政策形成组合拳,解决了孵化器长期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一位孵化器运营专家表示。
金融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孵化器直接投融资规模突破12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6000亿元。
政策衔接过渡期
新规设置了过渡期安排。从《管理办法》印发之日(2025年6月7日)至2027年12月31日为政策衔接过渡期。
过渡期内,原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格继续保留,同时可按新办法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过渡期结束后,未获得新资格的原国家级孵化器将不再保留相应资格。税收优惠政策衔接将另行通知。
动态管理机制也已建立:标准级孵化器每年进行绩效评价,连续两年评为D级将被撤销认定;卓越级则每3年复核一次。
对弄虚作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被列为严重失信主体的孵化器实行一票否决,3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加速落地
随着工信部新规实施在即,地方政府密集推出配套措施。
宝鸡市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20-50万元后补助支持。
汕尾市启动2025年度众创空间认定工作,要求孵化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创业工位不少于15个。
广西钦州港片区创新推出“一主体两孵化地”模式,打破“一主体一孵化地”的传统限制。这一模式允许入孵企业自主选择注册地或办公地,叠加享受两地优惠政策。
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5月,钦州港片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4家。
“新模式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钦州港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新政策将孵化器定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工信部在政策解读中强调,孵化器“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横向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载体。
数据表明,全国孵化器年均孵化科技型企业超4万家,其中37%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生物医药领域,孵化器促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增长190%;智能制造领域则通过“硬件+软件”协同孵化模式,推动25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落地。
截至2025年6月,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突破1.6万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32万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孵化器培育的企业占比达18%。
上海闵行区科创服务中心的徐老师最近异常忙碌。他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咨询“研发服务券”的企业络绎不绝。这个给予每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高30万元使用额度的政策,只是全国孵化器支持体系的冰山一角。
在安徽,10家顶尖孵化器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每家将获得最高500万元的省级支持。而在北部湾畔,钦州港片区的“一主体两孵化地”模式已培育出106家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7月10日新规实施,全国1.6万家孵化器将开启转型升级之路。那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的卓越级孵化器,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孵化器里的创业者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奔赴下一段创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