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22日北京讯( 蒋兆民 张宇晖 雨蝶)我国老龄事业迎来历史性突破。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9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起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顶层设计。这份纲领性文件以2029年和2035年为关键节点,描绘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根据规划,到2029年将全面完成涉老政策法规清理,形成“银龄行动”等志愿服务品牌,老年教育文化体育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至2035年,覆盖城乡的老年社会参与服务体系将全面建成,低龄健康老人再就业渠道全面打通,积极老龄观深入人心。全国老龄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达1.5亿,占老年人总量55.83%,其受教育程度和健康储备为开发“银发人力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创新聚焦四大维度:在政治参与层面,首次将老年人纳入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体系,要求重大公共政策制定须听取老年群体意见;志愿服务领域,打造“银龄行动”升级版,培育地域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开发“结对+接力”“以老助老”等新型服务模式;社会活动方面,明确建设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平台,推进电视适老化改造,开发旅居养老等新型服务产品;就业保障维度,提出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鼓励返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试点弹性工作制等灵活就业形式。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突破性提出“全链条支持体系”:在硬件层面,要求公共场所全面落实适老化改造,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在软件层面,创新“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开设隔代照料、养老护理等公益课程。中国老龄协会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银龄行动”拓面升级,从智力援助向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延伸,目前全国已有700余万老年志愿者参与4000余个援助项目。
专家指出,这份文件标志着我国老龄治理从“生存保障型”向“发展赋能型”转变。全国政协委员邓琳表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健康水平提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仅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策略,更是释放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举措。据测算,若能实现50%低龄老年人社会参与,每年可创造数万亿元经济价值。
目前,中央多部门已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这场涉及2.97亿老年人口的制度创新,正在重构“老有所为”的实践路径,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