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1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全国大法官共商新时代审判工作,以法治力量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

7月21日,北京国家法官学院,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班式上,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面对全体与会者,强调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为新时代审判工作定调指向。
记者从研讨班获悉,人民法院正结合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在严格公正、严格依法前提下,通过以调促和、活封活扣、引导“可重整不清算”等创新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做实定分止争。
大法官研讨班: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政治引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张军院长在研讨班上强调,抓好《意见》贯彻落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的**重大政治任务。
此次研讨班汇聚了最高人民法院班子全体同志,各高级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党组书记、院长,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等。阵容规格凸显了会议的重要性。
“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会议旗帜鲜明地突出审判工作的政治属性。张军要求,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转化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以务实举措把党的绝对领导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各方面各环节。
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会议部署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要求法院在严格依法公正的基础上,秉持善意文明的更高标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善意文明执行:让企业“活水长流”
全国各地法院正将善意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司法实践。
在江西贵溪,7月17日的一起执行案件展现了人性化执法温度。面对被执行人夫妻名下唯一住房——一套部分自住、部分出租的多层建筑,上清人民法庭法官没有采取简单查封措施,而是创新采用“活封”方式。
“既保障了申请人的债权,又保留了被执行人的生计来源。”承办法官张隆介绍,通过让被执行人保留基本生活费,将房间租金及收入用于分期还款,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的探索更进一步。2025年以来,他们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攻坚集中执行行动,区分企业“失能与失信”。
在一起科技公司拖欠4名员工12万元工资案中,执行法官发现该公司因下游客户拖欠款项导致资金链断裂。法院没有机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创新运用“预纳入失信名单”机制,给予企业缓冲时间。
法官结合企业下游客户每月25日回款特点,制定分期还款方案。截至2025年6月,企业已按时支付两期欠款,既保障了员工权益,又保全了企业商业信誉。
多元解纷机制:从“末端解决”到“前端预防”
《意见》提出“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重要部署,会议响应强调必须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各地法院已积极行动起来。
景德镇市珠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于2025年7月10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珠山法院强化涉企执行专项工作方案》。会议提出构建“三快三优先”机制(快立、快执、快结,优先保全、优先调解、优先兑现),对涉企案件开辟全流程“绿色通道”。
该院还成立了涉企速执中心,组建专业化团队,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案一策”精准执行方案。2025年以来,该院涉企案件平均执行周期显著缩短至42天,运用“活封活扣”措施成功保全资产价值达1.2亿元。
银川法院则在“买卖合同一件事”改革中取得突破。通过将买卖合同纠纷涉及的“调、立、审、执”四个环节统筹兼顾,实现 “快调、快立、快审、快执”,平均结案时间缩短54天。
“办案提速,企业减负”——银川中院研究室主任高卫国表示,试点法院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调解率达到40.7%,当事人维权成本大幅降低。
信用修复机制:给企业“重生”机会
企业因涉诉被纳入失信名单后,即使履行义务,信用污点仍可能影响发展。针对这一困境,多地法院探索信用修复机制,让诚信企业重获发展机会。
金凤区人民法院建立执行前端惩戒预警工作机制,通过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等方式,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诚信修复工作。一家建筑公司在招投标关键时刻因失信记录面临出局风险,法院及时为其出具证明,助其成功移出“黑名单”。
在厦门集美区,一家建设公司因工程质保金纠纷账户被冻结,影响招投标。法院承办人快速组织双方协商,促成维修款抵扣方案,案件仅用5天时间就执行完毕。
案件执行完毕后,法院第一时间屏蔽执行信息,并向该公司送达自动履行证明书,助力企业信用修复。
2025年以来,集美法院已向112家主动履行的企业送达自动履行证明书,帮助企业信用修复。银川市两级法院则完成对2752家涉诉企业的信用修复工作。
破产审判革新:“可重整不清算”挽救企业
针对困境企业,最高法明确要求引导“可重整不清算”措施,这一理念在多地法院实践中结出硕果。
银川中院2024年5月成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组建专业破产审判团队,成员平均审判经验超过10年。2025年上半年,该院共受理破产类案件56件,审结57件(含积案)。
该院创新采用“清算转重整”程序,成功挽救一家房地产公司,保障400余户购房者权益;“墅城”“润恒城”等烂尾项目成功重整,燕宝钢材市场、德丰大厦等实现平稳过渡。
在某上市公司重整案中,通过引入国企投资人,实现资产盘活与超额清偿,普通债权人清偿率从7%提升至30%以上,成为全国破产审判典型案例。
银川中院还率先建立自治区首个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通过协调公积金中心、人社部门,为破产企业职工补缴社保、公积金,保障民生权益。
张军在研讨班上强调,当前重点聚焦推动规范设置若干破产法庭,以解决破产案件增幅大但审判力量较弱、审判周期较长、配套制度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
科技赋能司法:智慧执行再升级
随着科技发展,智慧法院建设成为提升司法质效的重要支撑。
会议提出要推进建设统一办案办公系统,以科技赋能审判执行、审判管理。各地法院已在探索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珠山法院下一步将强化科技赋能,升级智慧执行体系,探索应用“电子封条+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财产查控“零接触”、更规范。
集美法院在涉企案件执行中,通过“活封”设备实现“放水养鱼”。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官没有强制拍卖被执行企业的印刷生产线设备,而是采取“活封活扣”方式,允许企业在分期还款期间继续使用设备。
“活封保住生产线,科技公司得以持续经营‘回血’”——承办法官表示,这种方式实现了“保企业”和“保债权”的双赢。
全国一盘棋:司法护航企业发展新格局
此次研讨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全国法院系统正形成司法护航企业发展的一盘棋格局。
张军强调,要增强大局观念、全局观念,加强司法政策与经济政策衔接,善于通过典型案例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这一要求直接呼应了当前经济发展需求。
各地法院的实践也呈现出多点开花局面:
金凤区法院制定“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10条措施”,通过“四季会战”等方式,2025年上半年执行完毕及终结执行涉企案件2108件,执行到位金额3.76亿元。
珠山法院深化协同联动,联合工商联、行业协会深化落实涉企纠纷联调工作机制,推动矛盾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贺兰县法院打造“和信”执行品牌,对主动配合、有意愿履行的企业适当延缓执行,6起涉企案件中5件已主动履行完毕,1件达成执行和解。
研讨班要求,各级法院要树牢“大管理”理念,把案件审理与审判监督、管理、指导结合起来,把“评案”与“考人”结合起来,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责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理念正在中国司法系统中落地生根。从珠三角到西北内陆,从“活封活扣”到“可重整不清算”,人民法院正以创新司法实践回应企业发展需求。
全国大法官研讨班释放出明确信号:新时代审判工作将以更精准的司法政策促推经济政策落地见效,通过严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法治护航下,中国企业将更有信心迎接挑战,把握机遇,行稳致远。













